親子沖突修復
放學鈴聲清脆地響起,伴隨著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和奔跑的腳步聲,整個校園頓時熱鬧起來。小明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踮起腳尖,急切地尋找著媽媽熟悉的身影。當他終于看到站在校門口等待的媽媽時,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像一只快樂的小鳥般飛奔過去。回家的路上,小明仰起稚嫩的小臉,充滿期待地問:"媽媽,明天你還能來接我嗎?"媽媽蹲下身來,輕輕撫摸著他的頭發(fā),帶著深深的歉意說:"寶貝,媽媽明天要加班,真的抽不開身來接你。"聽到這個回答,小明原本燦爛的笑容瞬間凝固了,嘴角不自覺地往下撇,眼眶里泛起委屈的淚花,生氣地跺著腳說:"怎么又不能來接我!"
媽媽看著孩子失望的表情,心里突然涌上一陣煩躁。最近工作上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各種報表和會議壓得她透不過氣,而孩子的要求又接二連三。她忍不住提高了聲音:"你又要媽媽接你放學,又要去迪士尼玩,媽媽一個人要工作要照顧家,哪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啊!"聽到媽媽這樣說,小明更加委屈了,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小臉漲得通紅。
在這個看似平常的親子互動中,當小明聽到媽媽不能來接他的消息時,內(nèi)心充滿了深深的失落和委屈。他多么渴望每天放學時都能看到媽媽溫暖的笑容,多么希望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牽著媽媽的手蹦蹦跳跳地回家。而媽媽看到孩子生氣的反應時,內(nèi)心也充滿了疲憊和無奈。一方面她為孩子的不理解感到生氣,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力不從心感到深深的自責。
在親子關系的處理中,心理學家特別強調(diào),家長首先要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就像著名的"前額葉蓋子"理論所說,父母需要先把自己的"理性蓋子"重新蓋上,恢復冷靜思考的能力,然后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聽到媽媽溫柔的解釋和真誠的承諾,小明緊繃的小臉慢慢舒展開來,眼中的淚水也漸漸止住了。值得注意的是,當媽媽感受到孩子的怒氣時,這無意中觸動了她童年時期的一些創(chuàng)傷記憶。在她的成長經(jīng)歷中,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fā)雷霆。這種環(huán)境讓她形成了自卑的性格,習慣了一切都靠自己解決。雖然內(nèi)心深處渴望有人能給予支持和幫助,卻總是感到孤獨無助。小時候遇到困難時,不僅得不到安慰,有時還會遭到父親的責罵。這些痛苦的經(jīng)歷讓她對父親充滿憤怒,內(nèi)心也埋藏著深深的悲傷和孤獨感。
當自己的孩子生氣時,這些被壓抑多年的情緒記憶被重新激活。媽媽下意識地感到被指責,就像當年面對父親時一樣,于是立即進入了防御狀態(tài)。而她的憤怒反應,又讓孩子感受到了她童年時的痛苦,孩子會不自覺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我不夠好?"如果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孩子可能會形成消極的自我認知,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覺得沒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
在這個案例中,值得慶幸的是,媽媽具備一定的情緒覺察能力。她及時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去安撫孩子,從而修復了親子關系。實際上,在親子互動中,關系出現(xiàn)裂痕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關鍵在于父母能否保持反思和覺察的能力,在沖突發(fā)生后及時修復與孩子的關系。通過這樣一次次的修復過程,孩子就能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從而更有勇氣去探索廣闊的世界,發(fā)展健康的人格。
王繼堃博士:
華東師范大學咨詢心理學碩士生導師,心理學博士后,精神科醫(yī)師,中國心理學會婚姻家庭心理與咨詢專委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與家庭心理學專委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tǒng)督導師(D-22-033),上海市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與心理咨詢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二十余年來專注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個體、婚姻、家庭的研究、臨床咨詢和督導,出版《無論走得多遠,家庭總是如影隨形-家庭治療十六講》,《后現(xiàn)代心理治療-敘事治療入門》,《三階段修復情感創(chuàng)傷》等多本專著。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