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擠滿了10來歲的孩子:有些話,爛在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
姐妹們,你們有沒有感覺,現在的孩子沒有以前活潑開朗了,很多都是聚在一起不玩不鬧,甚至有些小小年紀就呆呆的,很悶。
去年還有個很火的采訪提到:精神病院里50%是10來歲的孩子。幾乎每個中小學家長,都或多或少聽過身邊孩子抑郁、焦慮之類的事兒。
就算孩子沒到那么嚴重,不少人對生活的態度也是早早看淡,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期待什么美好的生活。
比如前兩天,我刷到一個視頻,里面的一個叫優優的小姑娘說:“每次努力都失敗,還不如不努力好一點。”
大人跟她說:成功是很多很多次失敗疊加出來的。
她回答說:失敗疊加在一起,就是(失敗)越來越大。
這娃的思路和邏輯,被很多網友說是“人間清醒”。
但我看了綜藝以后,感覺這孩子不是通透,也不是佛系,而是能量耗盡了。
就拿她上面說的這幾句來說,背景是節目組把孩子們分成兩人一組,先寫完的小組有獎勵。
別的小孩都興沖沖的,抓緊時間干飯,給自己爭取時間寫作業去了,只有優優一個人不緊不慢的吃飯。
帶教老師鼓勵她,她卻說:
“老天規定不可以(不努力)嗎?如果不能,我干脆還在媽媽肚子里(好了)。”
老師又勸她:“媽媽如果不努力,會把你生出來,看到這么漂亮的世界嗎?”
而這個8歲小女孩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一點也不漂亮。”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像優優這樣,年紀輕輕卻失去了朝氣,經常性的情緒低落,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
到底是哪里出錯,導致他們越來越“喪”呢?
從優優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共性的答案。
當孩子反過來 成了父母的情緒容器
我一直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帶能量的。
尤其是孩子,他們天生好奇,對世界充滿了探索欲。
如果一個孩子人生還沒正式開始,就想著“躺平”,那很可能是她的能量沒有得到補充,反而持續性的向外流失。
而最容易“吸食”這些能量的,就是和孩子最親近的父母。
優優一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和老師聊“要不要努力”這個話題時,優優就曾說過:“我媽小時候比我要痛苦多了。”
然后說起媽媽小時候,家里只剩一塊蛋糕,姐弟倆都想吃,舅舅哭了以后,外公不問原因就來打媽媽。
優優的結論是:(現在)爺爺每次罵我,我都不哭,只能努力,無奈的努力。
這么無奈的話,從一個8歲的小女孩嘴里說出來,多少有點扎心。
很多網友評論說:孩子能講得這么清楚,平時媽媽沒少說。
我能理解,優優媽媽說這些,不是想和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更可能的情況是,她想用自己的經歷來告訴孩子:
“你看,這么苦媽媽都過來了,這點困難算啥,你要知足,要堅強。”
但這種近乎“訴苦”,甚至比慘的表達方式下,孩子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種意思:
“你的痛苦不算什么”——畢竟媽媽經歷過更糟的;
“你的情緒不應該被表達”——因為大人才是更苦的那個
“你只能被動承受”,就像當初媽媽一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容器,意思是孩子產生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感受時,父母能接住,將之轉化為正能量。
一旦角色錯位,孩子的能量被過早透支掉,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因為大人都沒法消化的情緒,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承受不了。
就像優優,她和年齡不符的成熟,她的悲觀、消極和自卑……都是這種親子關系錯位的結果。
被父母吸食的孩子
更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其實,當孩子反過來成為父母的情緒容器,危害遠不止“能量低”這一點。
拿優優來說,雖然她說話像個小大人一樣,但相處起來你會發現:她的情緒特別脆弱,比別的孩子更需要關注。
節目里有個場景我印象特別深,孩子們分成男女兩隊比賽,女孩隊輸了,另一個小女孩委屈得大哭。
本來優優沒有很難過,看到大家都去安慰那個女孩后,也跟著哭,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節目里的專家分析說:
“這和優優的成長環境有關,她缺乏安全感,所以用很多方法來引發別人的關注,比如黏人,比如哭。”
是的,因為父母工作忙,優優平常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只能在周末見父母。
有限的相處時光,讓她從父母那里無法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相反,她還可能反過來替父母提供情緒價值。
所以比起別的小朋友,她更渴望被看到,被關注。
就像傅首爾說的,別的小朋友是因為“輸了”哭,但優優是為了“被大家看到”哭。
因為內心能量不足,無法坦然的“做自己”,他們會比別的孩子更渴求他人的關注,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這其實就是另一種變相的“討好型人格”。
但我們都知道:
真正的親密關系,從來不需要誰去討好誰,而是彼此都能安心做自己。
如果孩子習慣了這種相處模式,他們就會陷入持續性的內耗中:
既不敢做自己,習慣性的察言觀色,過度付出,被別人的情緒裹挾;
又覺得真實的自己不被理解,即使有很多人陪著,也依然感覺孤獨。
不吸食孩子的能量 不是永遠情緒穩定
看到這兒,可能很多姐妹會說:這不還是“要求父母情緒穩定”那一套,我們也不是圣人啊?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就像節目里的教育專家說的:
“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既不能把世界描述得一無是處,沒完沒了地倒苦水,不然孩子當然會悲觀;
也不能過度保護,假裝生活沒有煩惱,這樣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會特別低,無法適應真實的環境。”
重點不在于說不說,而在于怎么說,有沒有把情緒的包袱甩給孩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自己工作不順,心里不高興。
消耗孩子能量的說法是:"我天天上班這么累,回來還要管你,你能不能懂點事?"
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誤解成:父母的不開心都是自己造成的。
而分享和共情是:“媽媽今天工作不太順,心情不好,想自己待一會兒。”
再比如聊孩子遇到的困難,這種差別也很明顯:
消耗孩子能量的說法是:"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
潛臺詞就是,你不應該抱怨,默默承受吧。
但是能給孩子提供情緒支持的父母會說:“類似的事兒我也遇到過,確實不好受,后來我是怎么解決的。”
換句話說,即便是消極的事,我們能用客觀的、積極的語言表達,做到邊界清晰,就不算“吸食孩子的能量”。
甚至孩子還能從你身上,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另外還有一點特別關鍵,就是我們平時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夠不夠強。
如果平時陪伴質量高,投入比消耗多,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偶爾吐槽、抱怨一下,孩子也能理解、體諒你,不會受多大影響,
但如果平時陪伴就少,一見面講累、講苦、講自己多不容易,孩子當然會壓力很大。
就像愛達荷大學 J. 教授說的:
“在一個家中,是否擁有正向情緒價值,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個家庭的未來。 ”
好的親子關系,不是沒有負面情緒,而是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溫暖正向的家庭氛圍,同時也允許自己偶爾犯錯。
做到這些,就足以滋養孩子,讓TA內心豐盈,有足夠的能量和底氣面對生活的風雨。
-每日教育新知-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