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及輔導.docx
小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及輔導人際交往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群體背景中、在共同活動的過程中發生發展共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而不良的人際關系是導致個體身心疾病的主要誘因。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又是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如認知、人格、情緒、意志等方面還不成熟,因此,他們的心理和行為發展不夠協調一致,容易出現某些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如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為焦燥不安,無所適從,情緒易激動、不穩定、自負與自卑等,這種傾向在當今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少年的心理障礙基本上是一個發展性的問題,除了一些極嚴重的精神問題或行為問題外,多看似問題的行為,其實只是正常發展過程中的偏離,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態的行為對兒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這些問題會隨著學生的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或減弱,小學生心理的各個方面正在成長過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夠正確及時給予幫助,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教學中我發現兒童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以下問題,并針對的給予輔導。一、小學兒童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表現及原因。
1.封閉心理在小學兒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歡與人接近,不愿加入集體活動,總喜歡獨處,自娛自樂,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時刻保持與他人的距離,(這在小學高年級兒童中比較常見)。雖然兒童的自我意識、自尊心、獨立欲望都在發生明現的變化,但他們還不成熟,不夠穩定,不知怎樣應付這種變化。學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門關閉起來,有煩惱和不愉快都寫在日記里,對誰都不愿意說。逐漸與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同學開始疏遠,產生距離感,封閉心理的存在又阻礙友誼的建立,使個人處在孤獨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心理健康。2.自卑與自負小學兒童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盡力滿足,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總表現自己的優越,希望別人都能聽從他的指揮,總圍著他轉。這種心理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許多同學不愿意和他玩,將其孤立起來。與此相反,有些兒童由于依賴性強,在學校中總是依賴別人,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變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猶豫孤僻,感到別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傷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現事事回避,處處退縮,不敢與人交往的現象。3.兒童個性缺陷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有些氣質類型屬于抑郁質的兒童不善于與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產生畏縮和恐懼。
由于過于敏感而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能力低下,言語表達能力不強,在交往中會被人笑話等。而有的兒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體重的交往退縮。4.社會媒介的不良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為兒童提供了廣泛的信息渠道,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廣闊的領域,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一些暴力電電影、電視、小說為兒童提供了參照范例,在這些信息媒介的影響下學會了各種攻擊行為,在人際交往中不喜歡善待他人、接納他他人,而表現出敵對,甚至是攻擊行為。有的兒童整天沉溺于網絡,在虛擬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歡與老師同學面對面交流,逐漸導致學生交往技能的退化,別人的心理距離拉大,產生交往障礙。二、小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輔導1.創造交往機會,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只有通過交往活動才能克服。家長和教師配合為有交往障礙的兒童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嘗試積極的與人交往,使他們得到實際的鍛煉。對交往中存在膽怯心理的兒童,采用系統脫敏法,將其置于交往情景中,這種情景是漸進性的,強度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最初讓其在眾人面前發言、朗讀課文等,以此來培養對膽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可以讓他擔任班干部,代表班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逐漸消除膽怯心理,能夠大膽與人交往。
而對交往中存在攻擊行為的兒童,教師和家長要消除對其攻擊行為的獎勵和關注。如采用厭惡療法,這類兒童出現攻擊行為時給予必要的懲罰,使他們準備攻擊他人時就會有對懲罰的煩惱,了避免受到懲罰而放棄攻擊,逐漸變得能與人和睦相處。2.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據調查發現班級體中那些受歡迎的兒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學習與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與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現退縮的兒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強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標準,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動、害羞、敏感、多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沖突,左右為難,最終選擇回避交往。因此,改變學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改變其不良的個性品質。在教學活動和集體交往活動中,有意識的幫助有交往問題的兒童,為其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參加交往活動,學習交往技巧,增進交往的需要和樂趣,進而改變不良的個性品質。總之,小學生產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是各種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要在正確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指導方法,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心理健康。小學生(高年級)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解放街小學我國一些學者曾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其中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又較其它年級突出。
高年級小學生由于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生理發展、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以及認知、情緒、意志等與生理發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們在這一成長階段遇到各種矛盾、沖突和困惑,對他們的健康長構成威脅。關注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們心理問題的表現及形成原因,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積極有效對策,已成為當前小學教育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因此,本文力求較全面、真實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對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應合理的解決對策。一、高年級小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1.學習方面的問題學習壓力大由于現在學校、教師、家長往往過于強調學生的智力發展,高年級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任務“超重”的現象。除了學校的學習任務,一些家長和教師還給學生開起了“小灶”,學生奔波于各種“輔導”班、特長班之間,休息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樂趣的最基本權利。更為嚴重的后果是,一些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太大,出現了厭學、逃學情考試焦慮由于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于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
如果壓力過大,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則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等心理障礙。.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由于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 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 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 ;遇到困 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 ,從而致使小 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此外, 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 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 理解與愛, 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 產生消極情緒 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 .個性心理問題小學高年級是少年兒童個性塑造、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不穩定時期, 因而小學 生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各種苦惱和迷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依賴心理 現代社會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結構,容易使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包攬包干, 致他們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導致學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 產生較嚴重的依 賴心理。
自我為中心 自我為中心在高年級小學生中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此類學生自尊心、 奇心特別強,過高估計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片面看問題,把錯誤歸于別人,容 易嫉妒他人。有些學 生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缺乏同情心和寬容精神,不愿 幫助別人;有些學生平時與同學 相處時,常常為一點小事而鬧意氣、泄私憤。不 合群的學生則表現為兩大類:一類為沉默寡 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則表 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許多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 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 因此造成 孩子意志 力非常薄弱。 這類學生主要表現為自制力差, 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 性。做事容易半途 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 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 行動放任自流。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 自然就會無所適從,甚至采取消極的 逃避方式。 二、高年級小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過高期望與溺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大部分 來源于父 母對自己學業、 成績方面的過高期望。 家長往往因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而 對他們提出不切實 際的要求, 當孩子達不到這些要求時, 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挫敗 感,喪失自信心,而父母如 果此時對他們橫加指責、批評甚至打罵,就會使他們 逐漸聚集起一些負面情緒,不利于其健 全人格和個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學 習態度、 人際適應、個性形成有直接影響。因家長教育態度不一致,用歧視,打罵等不當 育方式對待子女,從而造成心理行為問題的占了很大比例。 經過分析比較, 認為當前小學生家庭中,不當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種,即:過分保護型、過分干 涉型、嚴厲懲罰型。 上述三種教育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這樣的家庭能夠為孩子 創設寬松、 自由的成長環境, 給子女充分的理解 和信任,使他們能夠在最大限度內挖掘自 身潛能,達到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 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 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愈合, 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還有 在經常 發生沖突的家庭中, 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 研究證明, 家庭氣氛 不和諧不僅會造 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家庭因素在小學生心理健康 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學校因素 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 小學生的竟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由于素質教育還沒有 真正落到 實處, 學校重分數輕能力, 重智育輕心育的現象依然存在。
教師評價學 生,社會衡量學校, 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考試分數。這種局面使小學生 疲于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影響 了學習效率, 使他們對學習興趣和信心下降甚至 喪失,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俱 等不良心境,當這些不良情緒體驗長期 持續下去,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人際關系緊張 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這兩種關系良好與 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一個擁有良好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學生, 必然充滿 歸屬 感和安全感, 其心理發展也會有良好的人際環境; 相反,如果師生關系緊張, 必然會產生 敵對、自卑、焦慮、恐懼等情緒,這對其心理健康具有強烈的不良影 3.現代傳媒信息的負面影響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發達的電視、網絡、報刊雜志、 書籍、電影等現 代傳媒信息也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另外,一些地 吧等娛樂場所管理失控,對未成年學生開放, 一些小學生沉迷于上網、 玩游戲等, 容易使他們產生與社會的隔離感、孤僻及攻擊性行為等心理行為問題。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