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有一瞬間厭學正常嗎?

我一直是個成績中等飄忽不定的學生,是老師眼中的乖學生,但不知道是不是叛逆期,總是有一瞬間不想讀書了,但又強迫自己,給自己洗腦要讀書,不知道正不正常。

厭學和本博士:

別人怎么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似乎覺得厭學是不正常的。

但是現實又要求你去認真學習,特別是你屬于老師眼中乖孩子的角色。

所以“我沒有厭學的情緒”的想法和現實沖突,這才對你造成困擾。

不知道你現在的情況怎么樣?對生活是不是滿意?

這里還好你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目前你的厭學只是偶爾出現,基本上只是在思維上有困擾。

為什么要讀書,幾乎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迷惑過這個問題。

如果你出來工作的話,你會就會發現大多數人干一行是恨一行的。

當然我這里不是要嚇唬你,而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講這個事情。

大多數厭學的問題,看起來是學習力的問題,其實本質是生命力的問題。

或者換一個詞來說,叫做活力不足。

活力體現在“吃穿住行玩”這個五個方面。

但是你會發現一個事情,你的學習好壞暫時和這個五個方面關聯不大。

尤其是“吃穿住行”方面,和你其實沒啥關系,和你父母的錢包關系更大一些。

你的學習結果,需要到你工作的時候,才和吃穿住行相關。

按照正常的大學畢業時間,你需要再讀10年書,也就是說,你的生命還需要再花費差不多一倍的時間去學習。

對于初中的你來說,這實在太遙遠了。

更何況,哪怕是你工作之后,你也很難選擇一份你喜歡的工作。

為了糊口,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職業倦怠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

看起來,這世界似乎很糟糕的樣子。

但是好消息是,世界也沒有那么糟糕。

讀書早就帶來了很多好處,只是你自己沒有察覺到。

遠的就不說了,任何值得尊重的職業,都是需要好好讀書的。

像醫生、律師、作家、研究員、程序員這些職業,不僅是會被人尊重,收入的下限也會比大多數職業高出很多。

在近的方面,你可能根本都沒意識到,你現在會使用手機,要感謝小學時候的教育。

生命力,除了“吃穿住行”,還有“玩”。

其實可以把“玩”理解成“精神滿足”。

不管你去和朋友聊天、打球,還是你自己在家看劇、打游戲,本質都是一種“精神滿足”。

讀書學習,能讓你獲得更加高級的滿足感。

比如,看小說,假如你不認識字,你根本體會不到讀書的樂趣。

我記得助理說過,一個事情,他教他奶奶和教他外公使用智能手機,完全是兩個難度。

奶奶就很快就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因為奶奶當年讀過大學,當過醫生,但是當年條件有限,沒有系統性地進行學習數學,對符號不敏感。

教會了關于各種符號的意思之后,很快就觸類旁通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

一個月能把50G的流量用完。

而外公就異常困難了,因為外公基本上沒讀過書,字不認識幾個。不是要教智能手機怎么用,要從一個一個漢字教起,難度特別大。

人類的精神文明很豐富,但是需要你長期積累才能體會到這種精神滿足。

前面這些可能有些大了,你可能感覺比較迷惑,那就再從小的地方來說。

如果你不去學習,你會面對很多的壓力,不努力學習,不用很遠,期末考試就能嘗到苦頭。

你想想,如果你好好學習,考得一個不錯的名次,看起來是交代給父母、老師、同學,其實本質是交代給自己。你考得好,玩的時候就沒有負擔,你的內心就自在,偶爾聊聊天、看看劇、玩玩游戲,你自己和周圍的人都不會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但是你考得很差,哪怕是做同樣的事情,內心少不了罪惡感和指責的聲音。

這可看起來可不劃算啊,對不對?

關于孩子厭學癥,和本博士的提示:

孩子厭學的原因,只管成績不管心。

孩子厭學的表現,學習障礙管心難。

孩子厭學怎么辦?家庭管心是關鍵。

孩子厭學要管心,管理心理管心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