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心理輔導案例
案例介紹:
小敏是本班一名女同學,一年級,她中等個頭,身材微胖,頭發有些發黃,性格內向,不愛主動與同學交談,學習成績穩居中上游,課堂上很少主動發言,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雖然可以回答正確,但是總是聲音很小,不愿意正視老師的目光。下課后就喜歡待在自己的座位上,同學過來找她一起去課間活動,她也會答應,但是總是重在參與,例如跳大繩游戲,她總是負責搖繩子的那個,還是班里的“老好人”,平時誰有事沒有辦法做值日,總是喜歡找小敏幫忙,小敏幾乎是來者不拒。
案例分析: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卑怯懦的時候,但是大多數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閱歷的增加而擺脫這種負面心態,但是也有諸如小敏這樣的學生,會在持久的自卑心態下衍生中一種新的討好型人格,即兼具自卑和討好兩種心理認知,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需要班主任等外在因素的介入,來扭轉這種心態。
此外,自卑討好型人格主要有這三種表現:
第一,非常敏感,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第二,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第三,總是在迎合別人,表面看似開心,內心感覺委屈。
作為班主任,在進行介入干預的時候要充分了解這種心理的特點,找尋造成小敏這種心態的原因,從源頭出發,解決問題。
1.個人因素
通過長期觀察,我發現小敏被自卑心態影響,無法直視自身的優點,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節奏,討好別人的舉動,讓小敏自己也感覺很累,卻總是很在意別人的想法,不能正視自我的發展需求,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通過多次家訪,我發現小敏的父母奉行的是“謙虛式教育”,就是通常所說的批評教育,在我每次夸獎小敏學習進步的時候,小敏父母總是重點突出小敏不如XX親戚家孩子優秀,小敏偏科等,這個時候小敏總是默默低著頭站在一旁,不為自己辯解,和我對視上,也只是勉強一笑。此外,我發現小敏一家對弟弟這個二胎的重視遠遠大于小敏,據媽媽所言,弟弟剛出生時,小敏還會出現“爭寵”的行為,例如總是希望媽媽抱著她。由此發現,小敏已經因為父母的關注轉移而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更不用提總是被父母要求讓著弟弟。
3.教師因素
班主任和學生是一對多的關系,所以難免出現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的情況,這樣的話,漸漸地學生就會產生失落感,認為自己不配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嘆,極易出現兩種情形:第一,將自己隱藏起來,做班級里的“透明人”,不出挑,不主動,不積極,這樣雖然得不到表揚,但至少不會有批評。第二,做班級里的“刺頭兒”,無論用何種方式,讓老師注意到我總是好的。此外,班主任教師的確很容易對成績屬于中游,平時表現很“乖”的學生放松管理,認為這類的學生很好管理,不用費心,是大錯特錯的心態,屬于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漏洞,以小敏同學的情況為例,就是班主任改善自我工作能力的絕佳機會。
輔導策略
1.愛的鼓勵:孩子你是最棒的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用實驗告訴我們,及時地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獲得滿足感,激發自身的潛能,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應。同時,教育心理學也提出“師愛是教育的基礎”。所以多用帶有善意和愛意的語言去鼓勵學生,能夠幫助小敏這種比較容易自卑的孩子陽光起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基于此,我主要采取兩步走戰略:
第一,不定時找小敏談話,談話內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最近學習上的困境和問題,也可以是小敏剛剛收養的一只布偶貓,我在談話中總是用很具體的事情去夸獎小敏,認為她學習踏實又充滿愛心。這種不定時談話就是讓小敏知道,老師一直在關注著她,甚至對她有一絲“偏愛”。
第二,在班級、課堂上夸獎小敏,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同學們說:“看,小敏總是坐得很端正!”或者“小敏這次回答問題很有思路,如果下次聲音大一點,效果會更好”,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中,我發現小敏從最開始的唯唯諾諾,到不用老師點名就可以主動回答問題,還會及時地和我對視,產生目光交流,這都代表愛的鼓勵,讓孩子心靈獲得成長。
2.樹立信心:提升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顧名思義,就是個體內發的動力,是促使我們產生行為的積極驅動性,并且這種動力是心理上而不是外在環境刺激下而產生的。套用在學習上,就是指學生學習目的是獲得知識,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不是為了得到外在的物質獎勵。根據心理學家武德沃斯的研究可知,提升內在動機,是樹立自信心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對于小敏這種情況,培養她的內在動機,可以圍繞學習展開。我鼓勵小敏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激發其學習主動性,通過交談,我發現小敏在寫作上有一些自己特別的想法,所以我鼓勵小敏開展一項“班級人物側寫”的活動,就是給班里每個學生寫一篇小短文介紹,這種有難度的任務,可以幫助小敏發展興趣的同時感受到任務驅動的動力,每寫完一位同學,可以給我看一下,我提出問題,小敏進行完善,然后將這篇文章給這位同學,就這樣,小敏驚喜于同學們的反應,一次次地獲得滿足感,不斷提升內在動機,和同學也越來越熟悉。
3.學會拒絕:大膽說“不”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提到:“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自卑討好型人格的小敏,就是從來不對別人說不,結果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從她和同學做游戲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所以如何幫助小敏學會說“不”,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因為只有學會拒絕,小敏才能真的走向心理成熟,才能明白人生原來是輕松簡單的。
一方面,我為小敏做心理疏導,告訴她拒絕別人是每個人的權利,自己要做最愛自己的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試想一下,就算是拒絕了同學的值日代班請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如果你認為的好朋友總是以幫忙的名義從你身上獲取好處,那她注定不是真的把你當朋友。
另一方面,創造機會,幫助小敏勇敢走出第一步,例如我會故意找同學去向小敏請求幫助,但是同一時段又會給小敏安排其它的任務,看小敏如何取舍,果不其然,在接二連三的試驗后,小敏果然疲于應付同學的請求,終于開始嘗試拒絕,這時我再帶著參與這個嘗試游戲的同學一起告訴小敏來龍去脈,讓她明白原來拒絕也是如此簡單,每個人都有以自己為先的權利。
結 論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性格和心理認知發展的迅速階段,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掀起波瀾,心理輔導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班主任應該關心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小敏這種心理發展明顯失衡的孩子,幫助她們平穩成長,健康發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