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午夜崩潰的微博小伙,看到了每個壓抑自
最近,杭州小伙逆行被攔的事件引發了眾人熱議。在現場視頻里,小伙子在接電話時看起來還比較平靜,突然就摔了手機,陷入崩潰,甚至向交警下跪,希望交警讓他通行:
接下來,他把錢和身份證塞給了交警,說著“不要了,謝謝你們,我以后再也不這樣了”,扭頭跑向了一旁的橋欄。
交警敏銳地意識到,小伙子可能有輕生的念頭,追了上去,把他從橋欄上拽了下來。小伙子被攔住后,坐在地上失控地大哭。
很多人都在這個杭州小伙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事件上了知乎熱搜后,推出了相關專題:
這段文案說出了成年人的辛酸。似乎只有像視頻中的小伙一樣陷入神經崩潰,我們才能從壓抑中暫時得到喘息。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神經崩潰,以及長久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神經崩潰( )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個體陷入強烈的抑郁、焦慮,或感到壓力過大,以至于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 2018)。
神經崩潰一詞在上個世紀曾作為術語記載于醫學文獻,但如今已經失去了臨床含義。人們更多地用它來描述那些突然、強烈或看似難以理解的情緒反應。
陷入神經崩潰的人,可能會有以下這些感受和表現:
?1感覺生活中處處是壓力,好像要把自己壓垮
?2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變得特別艱難,無法處理
?3陷入抑郁情緒,比如極度的沮喪、絕望
?4對一切都喪失興趣和動力
?5睡眠不好、失眠或頻繁做噩夢
?6想要逃離生活,甚至可能有自傷、自殺的念頭
?7表現出焦慮癥狀,比如緊張、發抖、心悸,甚至驚恐發作
?8強烈的情緒波動,或原因不明的情緒爆發
?9感覺自己“要瘋了”
?……
可能導致精神崩潰的原因很多,包括持續壓力、創傷、生活遭遇劇變、個人或家庭經濟危機、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等等。
但從情緒的角度來看,一個很重要的、可能導致神經崩潰的因素,就是對負面情緒的長期壓抑( )。
情緒壓抑原本是一種情緒調節( )的策略,具體表現為對內掩蓋內心的感受,對外壓制正在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 1998)。
例如,在工作中被老板冤枉了,感到很委屈,還要假裝若無其事,強迫自己解決問題,把注意力從自己的感受上移開;明明失戀了很難過,想要大哭一場,但是覺得哭哭啼啼太丟人,所以跟朋友們出去high,借酒澆愁。這些做法,都是通過壓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研究表明,平時習慣于情緒壓抑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更多地使用發泄()的方法來應對( & John, 2003)。這種發泄可能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比如在深夜無人時,跑到海邊大聲叫喊;也可能是被動的、無意識的,比如在工作中不順心,回家因為日常瑣碎沖家人發脾氣。
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卻一直沒有機會得以發泄,負面情緒就會不斷被埋入潛意識中。長此以往,這些被壓抑、積攢的負面情緒,可能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形式顯露出來,例如反復的噩夢、突然的情緒波動和爆發、難以解釋的悲傷,或者抑郁和焦慮癥狀。
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壓抑也會為我們帶來其它負面影響:
*壓抑情緒,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快樂
比起那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人,壓抑情緒的人會更少感受到正面情緒,而更多地感受到負面情緒,包括不真實的感覺( of ; et al., 2009)。
我們在壓抑情緒那一刻,也能夠意識到,這樣做對自己是不坦誠的。就像是在內心對自己戴上了面具,一邊說服自己相信沒關系、一切還好,一邊回避那個受傷的、不快樂的自己。
*壓抑情緒,會讓我們越來越孤獨
長期壓抑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社會關系,減少來自他人的支持,也讓我們和周圍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離( et al., 2009)。
當壓抑自己的情緒時,你或許以為自己看上去一切都好,但實際上,周圍人會感覺到你的“低氣壓”,感覺你在封閉自己、拒絕他人的靠近和關心。積壓負面情緒的人,逞強地喊著“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最后真的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而不得不繼續獨自負重前行。
值得留意的是,長期的不快樂、缺乏社會支持,都會增加神經崩潰的風險。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走到崩潰的邊緣,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 人們需要維護自身形象,不希望暴露脆弱的一面
如今許多人都相信,成年人應當內心強大、陽光開朗,而將脆弱視為缺點和不足,認為沒有脆弱面才是值得贊揚的人設。
當我們追求這樣的自我形象(self-)時,表達負面情緒就會讓我們顯得軟弱、無助而幼稚。
同時,我們會擔心,如果完全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他人會如何看待我們。他們會不會為此嘲笑我?會不會根本無法理解我的苦惱,覺得我是小題大做?萬一他們覺得我在博同情怎么辦?
在淺層社交關系里,這一點尤為明顯,因為這些關系中的人們很少有機會去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面對同事、同學和點贊之交,壓抑情緒似乎是更低風險的做法。
另外,對很多人來說,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學習的場所度過的,沒有太多空間和時間去和自己相處、去照顧自己的情緒。而在這些注重效率和產出的場所中,表達負面情緒會讓我們顯得不專業。這也使得我們更傾向于把情緒隱藏、壓抑起來。
2. 對于“情緒化”的性別偏見,讓男性和女性都選擇壓抑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壓抑自己的情緒,且越是習慣壓抑情緒的男性,越可能患上抑郁癥(, 2010)。一直以來,情緒化()就被認為是女性特質。男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不許哭、不許示弱。在長大后,男性也傾向于認為,表達負面情緒可能會顯得自己不夠有男子氣概,不符合周圍人對于男性“有擔當”的期待。
另外,相比起女性,男性也更容易擔心,自己如果在另一半面前顯得情緒化,會在關系中處于權力弱勢(, 2011)。
而另一方面,對女性來說,性別偏見也讓表達負面情緒變得困難。心理學家Leon 指出,許多女性不愿意在親密關系中傾訴自己的情緒壓力,選擇默默壓抑,是因為擔心另一半認為自己“太敏感”,而這樣的評價本身就會讓人更加受傷。
而在職場或學校里,也存在著針對女性的偏見,即女性都是脆弱的、情緒化的,缺乏抗壓能力。所以,一部分女性也會擔心,如果在這些場合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被貼上脆弱的標簽,影響自己的個人發展。
3. 擔心自己的負面情緒會影響重要他人
在關于杭州小伙事件的討論中,有一些網友在評論中說,自己特別難過、焦慮、壓力大的時候,都不會告訴父母或朋友,是因為不希望讓在乎的人擔心,也怕他們跟著自己一起不開心。平時發朋友圈的時候,都顯得積極樂觀,看起來是在享受生活,實則內心無比煎熬。
的確,情緒是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的( et al., 1993)。但這種“傳染”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人們天生就有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即“共情”的能力。共情是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彼此支持的基礎。
也就是說,其他人之所以會被我們的情緒影響,是因為他們主動選擇了關心我們,和我們一起分擔痛苦和壓力,而不是如我們所擔心的那樣,被動地染上壞心情。
長期壓抑自己情緒的人,除了爆發式的發泄以外,對其他疏導情緒的方式可能是陌生的。你可能即使在不開心的時候也哭不出來;一旦情緒上頭就會勸自己算了吧;即使有人坐在你面前,表示愿意傾聽你的心事,你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如果你也習慣了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底,可以參考以下三個建議:
1. 標記()你的負面情緒
如果情緒壓抑已經成為了你調節情緒的固定模式,那么負面情緒對你來說,可能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你可能會感到自己是不開心的,心里很難受,卻沒有辦法仔細分辨,自己究竟是傷心、憤怒、恐懼、委屈還是不安。
研究表明,我們越是不清楚自己究竟體驗到了哪些情緒,越是難以找到適合的調節方式(Vine & , 2014)。而標記情緒,也就是為情緒命名,可以提高我們疏導情緒的能力。
標記情緒的首要步驟,是豐富我們的情緒詞匯( )。你可以在網上檢索情緒詞匯表,去認識不同的情緒,了解它們的含義。接下來,你可以試著分辨同一種情緒不同的強烈程度。比如,去覺察自己在“有點緊張”和“特別緊張”的時候,身體和內心分別有哪些感受。
寫日記、發朋友圈等文字記錄,也可以幫助我們標記情緒。在把感受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我們會去思考自己的內心究竟有哪些情緒,以及它們帶給我們怎樣的體驗。另外,書寫本身也是一種疏導情緒、表達情緒的方法。
2. 嘗試“認知重評( )”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壓抑情緒-發泄”的不良模式,我們需要了解和嘗試“認知重評”,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從中發現積極的、可能為生活帶來改變的信號,來降低它的負面影響。
例如,我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反復遭遇失敗,這讓我們非常沮喪、備受打擊,也讓我們有很多壓力,因為再度失敗的后果可能很嚴重。那么,在感到沮喪、有壓力、擔心和不安的同時,我們能否從這些試錯中總結經驗,在未來加以運用?事情是否比一開始有進展了?我們能否更了解自己、在失敗后獲得了一些成長?
3. 如果陷入精神崩潰,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有時候,只有到情緒崩潰的地步,我們才會意識到,在某一方面給自己施加了過多的壓力,或是有某些需要太久沒有被看到。崩潰可能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停下來,照顧自己的情緒了。如果已經發生了精神崩潰,我們建議你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最后和大家玩一個小游戲:在下面的滾動圖上截屏,看看你抽到了哪種疏導情緒的小方法。馬上去試試看吧~
:
, A。 (2018)。 What Is a ?。 Mind。, S。 (2016)。 3 Ways to Your 。 。, J。 J。, , T。, & , A。 (2010)。 The of and not on : Is for men and ? and , 49(6), 582-586。 , J。 J。, & John, O。 P。 (2003)。 in two : for , , and well-。
of and , 85(2), 348-362。 , E。, , J。T。, & ,R。L。 (1993)。 。 in , 2, 96-99。 , L。 F。 (2011)。 Why We Hide Pain。 。 , S。, , M。, , K。 M。, John, O。 P。, & , J。 J。 (2009)。 The of : A of the to 。 of and , 96(4), 883-897。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