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對家里人脾氣差,對外人去很好忍氣吞聲?是一種怎么樣的心理?
為什么有的人對家里人脾氣差,對外人去很好忍氣吞聲?是一種怎么樣的心理?通常而言,人的性格具有兩面性,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表現的比較冷漠或防備,可是在遇到熟悉的人時,我們就會放下戒備,轉而以親近的態度對待他們。下面和怪柴網小編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
1、印象管理。
對于這類人而言,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良好的形象是重中之重,所以在與對方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會抑制住自己的脾氣,盡量避免吵架或糾紛。
可一旦回到了家,面對著熟悉的親人,他們就暴露出了真實的性格,再加上大家同住一個屋檐下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很好心理分析,天天打照面,很容易對他人的付出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很好心理分析,彼此看對方不順眼的地方便越來越多了。
至于對外人好而對家人不好的這一說法并不完全準確,因為他們對外人的溫和與善良多半是偽裝的,而在家人面前才是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2、心理防御機制,替代心理。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可知,心理防御機制是自我的一部分,當內在察覺到本我產生沖動和欲望的時候,大腦就會誕生出焦慮情緒,進而采用相應的途徑遏制這一情況的發生。
替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防御策略,它可以緩解焦慮和沖突感,進而帶來內心的平靜,然而這種平靜并不是在無聲無息的狀態下發生的,它實現的過程反而會傷到其他的人。
假如個體被惹怒或是正在被侵犯時,它的第一反應絕對是報復回去,但礙于兩個人的社會地位相差巨大或是道德規范約束著他,所以他難以把憤怒發泄到對方的身上,只能尋找一個安全又無代價的方式發泄出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他有可能痛罵兒子,把領導加注給他的痛苦全都轉移到兒子的身上,因為這個男人很清楚,兒子的年齡尚小仍需要依賴著父母生存,他絕對不敢反抗他。
如此便說的通了,那些對家里人不好的人大多是因為在外面頻頻受挫,所以便沖著最親近的人發泄怒火。
3、人格面具理論。
該理論指的是人格,有多個人格面具,也就是子人格構成,在處于不同的場所下或是面對不同的人時,我們所使用的人格面具都是不同的,他們固然是我們性格中的一部分,但展現出來的樣子卻并不具有真實性和完整性。
有些人面對陌生人使用了友好的人格面具,這么做不能說不正確,畢竟在通常情況下,它具有著相當大的適應性意義,正是因為人與人都體面的對待彼此,所以我們可以和并不喜歡甚至是氣場完全不合的人和睦相處。
這種面具可以幫助個體融入社會,獲得成就,它堪稱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然而回到家之后這層面具就沒有了發揮的余地。
我們再也不用專門拿出不同于內心的狀態,去維護著虛偽的表象,此時此刻,無論心里想什么,我們都可以直白的表現出來,哪怕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似乎也能盡快發泄。
我們堅信家人吵不散是因為彼此有血脈作為聯結,可事實上家人也會傷心,也會因你的口不擇言而感到難過,就算是關系再好的親人,我們也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想法和情感,只有多多掛念對方,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才能減少沖突,從而與家人相處的更加融洽。
還有一類人則太過于自私,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對家人暴躁對外人很好心理分析,這類人堅信自己的所有行為和話語都是對的,所以他們從不在乎家人的感受,自顧自的向他們發泄著負面情緒。
家庭是溫暖的港灣,是情感的棲息地,它作為人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絕不能被我們輕易的忽視掉,相反,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培養感情,如果按情感濃度排優先級,家人絕對排在最前列,我們何不把最溫柔的耐心與體貼留給家人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