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幫助青少年心理調適
近期受疫情影響,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暫停線下教學,改為居家學習。受戶外活動時間減少、生活規律打亂、社交減少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生的心理容易出現波動,需要及時做好心理調適,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建議,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盡可能讓生活有規律,可分為學習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運動時段、進餐時段等,每日照做。長期居家孩子會產生孤獨感,家長不妨利用這次超長假期的機會和孩子交流談心青少年心理干預,增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還會帶給孩子安全感。同時,除了保持正常的作息和學習安排以外,每天可以和家人一起看電視、玩游戲、聊天、進行親子運動等,可有效緩解心理壓力。此外,特殊期間應適當鼓勵孩子用電話、網絡定時和同學同伴交流,但要管理好電子產品的娛樂功能使用時間,約定好時段,設定好時長。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體育鍛煉能夠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對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壓能力、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的影響顯著。相關腦科學研究也發現,青少年通過體育鍛煉提高了大腦的執行功能,促進大腦的活動,能夠有效降低抑郁癥狀。
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楊寅在青少年健康科普活動中表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運動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普遍的,不管采取何種項目都會廣泛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運動選擇上,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擇孩子擅長的、有信心和能力做好的運動項目,達到運動和樂趣相輔相成的目標,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在孩子較小的時候不適合過早進行專項的運動訓練,而應該側重于身體基本運動能力的提高或是身體協調性的整體訓練,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干預,可以再適當增加專項訓練。
楊寅也強調了家長的作用,“很多家長希望和孩子有更多的親子互動,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家長喜歡某項運動,孩子喜歡這項運動的幾率會更高一些。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在運動中以身作則和孩子共同鍛煉,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運動的快樂青少年心理干預,通過和家人一起運動,有助于促進親子關系的健康發展,進而保護孩子心理健康。”(轉自3月24日《中國體育報》06版)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