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矛盾青年”的心理及成因
季為民
作者簡介:季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馬工程重點教材修訂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專委會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傳播倫理、青少年研究。
我最近比較忙,看到郵箱里會議發言邀請的時候已經臨近會議時間了。后來我一想,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十分關心青少年的問題,我作為一個也對這個問題關注了幾年的研究者,感到很感動,所以我就想必須得去參加。
這個話題是關于青少年,尤其是關注未成年人的互聯網運用,我們從2006年開始,當時是共青團中央“中國未成年人網脈工程”子項目“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共青團中央和社科院青年中心聯合我們一起做,開始也沒想做多長,就一點一點堅持做,沒想到做到今年已經是大概十六七年了,我們做了約有11次的全國大調查。我們的第九本《青少年藍皮書》馬上就要發布,每次發布內容也得到了學術團體的認同,也給了很多鼓勵。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有多方面的觀察和研究,包括我們申報了一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青少年網絡輿情的大數據預警體系與引導機制研究”,現在還在進行當中。
我今天分享的是社科院的一個重大社會調查項目的一小部分,題目是我和學生在觀察青少年的網絡表達現象過程中找到的一個話題,我們命名為“矛盾青年”,表達矛盾的青年群體現象。我今天分享三個小問題,一個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二是它的成因探析,三是對于這一現象治愈和發展的建議,我們應該怎么重視,怎么去引導。
首先什么是矛盾青年?我和我學生也做了個小的定義,把這種使用矛盾修辭的青年稱之為“矛盾青年”。“矛盾修辭”在牛津詞典里的定義是兩個意義完全相反的詞組合并到一起的修辭手段,這種矛盾修辭在網絡上被我們現在的青少年經常使用,構成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舉一個有代表性的表達——“小鎮做題家”,這種表達包含了“小鎮”與“做題家”,具有矛盾性,這種前后的矛盾表達反映了青年對自身身份和現實生活矛盾的對抗和解構,也展現了青少年試圖通過個性表達來消解焦慮、獲得認同的心靈療愈調節探索。
在互聯網的語境下,“矛盾式表達”的網絡流行語成為部分青年矛盾心態的真實反映。如“熱心社恐”、“擺爛達人”、“土潮”、“985廢物”等,這種矛盾修辭的使用這幾年經常在網上看到的,意義也比較好理解。這種矛盾的修辭的使用契合呼應了部分青年群體通過這種二次解構、標簽自嘲、戲謔對抗對現實生活進行解構的心理活動或生存狀態。
當前“矛盾青年”有三種比較典型的心理表現形式。
第一種是對抗式話語二次解構,為了解構痛點,更加解構自我,利用矛盾修辭格來解構生活痛點的同時,也對會對自身的矛盾想法進行二次解構。比如,在消費觀上,以“攀比型節儉”對“精致窮”進行反諷;在健康觀上,以“朋克養生”對“用最貴的護膚品,熬最晚的夜”進行反諷;在審美觀上,以“土到極致就是潮”對“寧愿土得掉渣,也不俗不可耐”進行反諷;在戀愛觀上,以“主動式單身”對“我可以單身一輩子,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進行反諷。這種反諷態度的重點就是解構生活的痛點,也解構著“痛點的自己”。這種二次的解構現象反映了當下青年順從慣習與反抗權威,回避現實與直面矛盾共生并存的復雜心理狀態。
第二種就是標簽式的自我歸類,找到同儕,增強群體的認可。對于成長與社交網絡時代的“矛盾青年”群體,互聯網場域是他們進行自我認知、社會表達和關系建構以獲得認同的原始舞臺。青年們常利用強化自身標簽的方式不斷尋找擁有相同或相似經驗體悟的同儕。“矛盾青年”沉迷于虛擬社交的高效便捷和輕松愉悅,“現實社恐、網絡社牛”與“線上狂歡、線下孤寡”成為常態,并且經常在“社交天花板”與“社交恐懼癥”之間反復橫跳、并發,并被賦予了新標簽——“社交牛雜癥”。當下青年群體對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見反抗形式——通過創造獨有的語言符號打造屬于本群體的文化部落,并通過互動以獲得心理滿足。青年亞文化群體正是通過這類風格化的夸張表達,實現對集體難題的分享,從而建構身份認同,獲得群體認可,這其中就包括“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對群體其他人共性的確認”。
第三種就是戲謔式夸張表達,平臺觀展,表達訴求。英國學者阿伯克龍比和朗赫斯特提出的“觀展/表演”理論,當媒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發揮自我呈現的作用時,人們會基于媒介進行自我展演并觀看他人,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充滿表演意味的話語展示內心或真實或建構的愿望與訴求青年的“矛盾式表達”也可視為一種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的“觀展表演”,伴隨著戲謔、夸張的表演,呈現了當代青年的生活境遇折射著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對自我意志的強調,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訴求。在流行語“小豬佩奇社會人”中,“佩奇”本指憨厚可愛的小豬卡通形象,與深諳世事、八面玲瓏的“社會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童真世界里的“佩奇”與成熟世界中的“社會人”組合在一起,矛盾中透出自嘲與無奈,這正是青年群體以戲謔方式對難以適應的成人法則的消解與抵抗。
以上是三種典型的表現形式。探析“矛盾青年”的心理成因有三方面。第一,青年文化天然脫胎于亞文化。想要探究出“矛盾青年”心理狀態的形成原因,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就是亞文化美國著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對亞文化的理解:“如前綴sub所示,亞文化是更廣泛的文化內種種富有意味而別具一格的協商。他們同身處社會與歷史大結構中的某些社會群體所遭遇的特殊地位、曖昧狀態與具體矛盾相對應。”抵抗性、邊緣化、風格化是識別亞文化的三大特征。因此,“矛盾青年”文化天然具有亞文化屬性,不僅僅來自叛逆反抗這一特質,更體現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媒介對青年文化的形塑。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各類挫折、突發事件時,往往會借用豐富的音視頻符號以輕松詼諧的態度表達自我。網絡和社交媒介的崛起為青年群體的個性表演提供了平臺,年輕人在建構群體專屬本話語的互動中也實現自我呈現和群體展演,“矛盾青年”網絡流行語中的亞文化特性和價值便在于此。
第二,青年自反性,重新嵌入社會的嘗試機制。青年群體的自反性這一因素,也是催化“一邊奮斗一邊消解”“一邊勵志一邊逃避”的矛盾心理蔓延的因素之一。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教授烏爾里希?貝克認為:自反性是現代性社會發展的結果,個人的自反性則是社會結構和制度變遷的縮影。借用“自反性”這一機制可以解釋“矛盾青年”文化動因:一方面“反思”與“自我對抗”是青年自反性機制的具體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青年個體”借由網絡媒介達成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抽離,并重新嘗試“再嵌入”社會,以實現自身訴求。這個“再嵌入”的過程需要通過“自我消解”“自我對抗”的形式來實現,面對社會生活的殘酷境遇,寧可自嘲式地為自己貼上“擺爛達人” “內卷”“躺平”的標簽,也不愿向成人世界妥協,做一個“本該如此”的大人。也正是這種自反性“矛盾”的凸顯,給青年提供了一種重新嵌入社會的嘗試和方式。
第三,功績社會,加劇“矛盾”心理形成的環境音。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提到,“21世紀的社會不再是一個規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其中的成員也不再是馴化的主體,而是功績主體。多任務處理、用戶友好的技術和便利文化非但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反而導致人們患上從抑郁癥到注意力缺陷障礙,再到邊緣人格障礙的各種紊亂,這種不適的蔓延是一種無法處理負面經驗的表現。壓力和疲憊不僅僅是個人經歷,也是社會和歷史現象。”
功績社會理論體現了一種悖論式的自由。在這種高度世俗化的現代社會里,人們看似獲得了無比自由,但是也失去了“怎么去生活”的相關規訓教導。尤其是青少年作為新的社會階層的新興力量,因為社會經驗資源和地位都有限,只能被動接受或者應對,理想和現實的撕裂感讓青年對精神的陣痛體驗更加劇烈。功績社會中自由的悖論,也成為了加劇“矛盾”心理形成的環境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青年群體的“矛盾式表達”正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現象,既有規則和新式規范尚在磨合,處在新舊銜接處的青年首當其沖地承受著這種反差和壓力,他們在社會現實中遭遇的挫折與磨難,就會在網絡語言的對立和矛盾中體現出來。
面對“矛盾青年”這種情況,要怎么進行治愈和發展呢?一方面,在社會層面,給予充分的理解,營造情感價值的發揮場域和氛圍。在社會層面,需要關注青年矛盾心理的原因,不能一味否定和批評或“一刀切”地打壓反對。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應更多理解當代青年正在承受的現實問題和精神陣痛,關注青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給予更多的正向激勵,為青年群體營造健康成長發展的社會空間,真正解決青年面臨的無法回避甚至避無可避的種種矛盾。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要尊重青年文化,為青年群體提供發聲的平臺與渠道,建立良性的接收與反饋機制,鼓勵青年積極反映真實訴求,推動問題解決和矛盾彌合。
第二,在文化層面,提供文化引導,進行積極正向的建設性引領和支持。首先,要有效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青年群體闡釋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教育激勵青年肩負起歷史重任。在具體引導過程中,要注意貼近青年群體的話語邏輯和風格,例如,由共青團中央組織的“青年大學習”活動,每期都會選擇一位青年代表,采取貼近生活場景、“邊走邊聊”的視頻形式進行沉浸式傳播,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其次,引導青年增進對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在不斷發展前進的歷史趨勢中找準自身定位,形成正確認知。例如,國內軍迷網友“逆光飛行”創作的系列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漫畫的形式展現新中國成立前后軍事和外交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在保證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提升了文化引導的趣味性,漫畫經改編在視頻平臺播出后,廣受青年受眾好評。再次,注重培養和發揮青年輿論領袖的作用,采取“一帶多”“多帶多”的方式,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可以由青年輿論領袖在新聞媒體主持現實焦點主題的辯論,在多元觀點碰撞中傳播主流價值觀,也可以通過挖掘與宣傳充滿正能量的青年,讓全社會看到更多有擔當、有作為的當代青年群像,使更多青年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三,青少年自身,擺脫異化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真實表達。矛盾文化流行語是當代青年釋放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會在頹廢中顯示出某些與現實對抗的樂觀心態。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速,各行各業的競爭日益激烈,面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化和競爭發展的加劇,青年的人生目標和職業選擇都會深受影響。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面對工作的挫折和生活的困難時,更需要增加負重承壓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流行語只能作為短暫的安慰劑,應該及時開展工作降低或消除其消極矛盾文化影響,引領青年回歸現實,保持昂揚奮進的姿態,在漫漫人生路上唱響奮斗奉獻的主旋律。青年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其理想是否遠大,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的發展動力和潛力。青年群體只有勇敢地直面困難,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生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全社會要持續以正能量培養、涵養、鼓舞青年群體,青年也要努力自我管理自我驅動和自我完善,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擺脫異化的自我,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勇擔使命,接續奮斗。
(根據“網絡空間的情緒化表達與青少年健康成長”專題研討會發言整理。李秀偉/整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