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輕生的背后是怎樣的痛苦?學校、家長
近日,成都49中一名16歲學生自殺墜亡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其實,青少年輕生事件并非個案。
2020年5月6日晚6點,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身亡。臨別前,小女孩留下了這樣的字句:“媽媽,對不起,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類似事件屢見不鮮。這些悲劇的背后,有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痛苦?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心靈成長?四川在線記者小銘邀請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王秀麗博士將跟大家分享一下相關話題,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孩子內心,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錯誤地選擇地輕生呢?
自殺已成為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而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其中58%的自殺案例為跳樓,20%為服毒。
王秀麗告訴記者,輕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抑郁癥;然而,這也只能解釋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分悲劇的原因可以解釋為心理社會因素。
(一)從心理學層面,兒童青少年突然輕生的背后原因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處于強烈負性情緒狀態。當陷入極度的恐懼時,這種恐懼比對死亡的恐懼還要強烈;有時是為了逃避懲罰。這種恐懼一般來說都是短暫現象。如果自殺未遂,自殺者往往會后悔自殺行為,并希望自殺沖動能夠及時抑制。
2.失去社會歸屬感。失去社會歸屬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會的坐標和參照系,引發絕望。有時擔心失去社會歸屬,或者預計自己將失去社會定位也可能誘發自殺。這常常是因為:
(1)感覺到被拋棄:如被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拋棄、被戀人拋棄/遺棄、被親人拋棄(包括喪父母、喪子)等,有時社會角色扮演失敗也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情緒極端時可能感覺到被整個社會所拋棄;
(2)受到反對和限制:如喪失自由等;
(3)要求遭到拒絕;
(4)行為、心情、想法等得不到理解。
3.精神痛苦的煎熬。來自心理的痛苦折磨,痛不欲生,自己與自己的矛盾,與家長的矛盾,與老師的矛盾,與學習的矛盾,與社會的矛盾不斷激化,得不到解決,有時為了緩解甚至終止痛苦,就有可能選擇自殺。
4.學習困擾。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沒有掌握,跟不上學習進度;孩子與外界的事物接觸太多,比如網絡、手機等;學校里的欺負行為、不公平待遇等。
5.特定動機。如報復性自殺,自殺對其他成員造成更大的傷害或利益損失;在死亡隨機性中的自愿選擇行為,如打賭誰先死(左輪槍、安眠藥等),決斗,求死游戲(主要是叢林游戲)等;世界觀價值觀異化,如錯誤地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由,自殺崇高等。
6.假性自殺。自殺者沒有自殺動機,本意并非自殺,但是由于操作不當,使得某些危險行為(致死概率很高)成為事實自殺。
(二)從精神疾病層面,抑郁發作、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誘因。
抑郁發作、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導致自殺。這類自殺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絕望性自殺,另一類是憤怒性自殺。
1.絕望性自殺。
(1)如被同學人際孤立、無法面對老師的處罰,一時想不出應對辦法而自殺;
(2)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下降,是經過努力而不能克服,技窮而自殺。
2.憤怒性自殺。
表現為被家長、老師、同學激怒時,因怒而自殺。當他們被激怒時,最初有向外攻擊的念頭,但由于不具備攻擊條件,或懼怕攻擊后結果,而將攻擊反轉指向自身,沖動選擇跳樓自殺:我沒有力量和你們斗,只有回避,以死解脫。
3.精神癥狀引起的輕生。
認為有同學笑話他而跳樓輕生,實際上并沒有人笑話他,這是妄想引起的自殺;又如,憑空聽到聲音命令他跳樓,他不得不跳樓,這是幻覺引起的自殺。
遇到困境,我們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們擺脫心靈的痛苦?
遇到困境,我們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們擺脫心靈的痛苦?王秀麗博士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苗頭初現時,應緊急尋求心理危機干預幫助。
面對青少年突發心理危機狀況時,需提高警惕,及時核實自殺傾向的準確性、可能的形式和真實性,爭取第一時間尋求心理危機專家的心理干預。
(二)父母們行動起來,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親子溝通能力、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1.教育要從小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尊重和引導,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
(1)用心傾聽。走進孩子的世界,聆聽一下他們的呼聲,不要總是父母說,孩子聽;
(2)愛與陪伴。跟孩子交流,讓他知道你是多么愛他。不要在公共場合罵孩子,別總是抱怨批評他的成績,剝奪他的興趣愛好……愛孩子,請給他足夠的愛和尊重;
(3)共同參與。努力發現你和孩子共同喜歡的事情,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也想要探尋大人們的世界,并參與其中。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中,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多聽取他的意見,并盡可能達到共識。參與過程中,應尊重與引導并用,而不是一味地順著孩子。
2.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強化他們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會歸屬和社會關系,父母、子女等不可改變的血緣關系是最佳的選擇。
3.學習與孩子溝通。與孩子溝通時,父母務必做到保持冷靜、換位思考;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在關心和換位思考上,對孩子用積極肯定的態度。特別是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避免踩到他們的“雷區”。
4.重新定位,減輕其心理負荷。
對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下降的學生,老師和家長要適當調整對學生的學習期望,重新定位,減輕其心理負荷,必要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調整。
5.通過撥打心理健康服務熱線,或者關注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或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公眾號,及時了解和學習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學會早期識別潛在的心理問題。
6.及時尋求心理衛生機構的專業幫助。
日常相處中,注意觀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機構進行專業的干預治療,積極尋求對這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1)不愿意與別人交流,對家人、同學和朋友保持沉默,變得孤僻;
(2)突然的暴躁或者憤怒以及情緒低落,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3)出現自傷行為,甚至自殺傾向時;
(4)出現與家長和老師對著干等異常行為;
(5)出現精神恍惚、沒有現實依據的恐懼感、負罪感、麻木、胃口不好或者暴飲暴食、夜間睡眠差等狀況;
(6)不能夠勝任日常的學習任務,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厭學的情況。
7.對處于治療期的孩子,家長要陪伴孩子定期就診,了解孩子病情及服藥治療情況。
(三)學校方面重視心理健康保健,關注重點人群,避免邊緣化現象。
1.定期開展心理衛生知識講座。
2.關注高風險人群。定期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將抑郁篩查納入心理健康體檢中,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3.評估環境安全,選擇合適的談話環境。
4.采用積極的、鼓勵式的交談技巧。
5.加強家長-學校雙向聯動機制。雙方加強溝通交流,建立有效溝通的聯動機制,發現問題,及時溝通交流,有效解決問題。
6.幫助病情緩解復學學生重新適應學習。學生因病情緩解重新入學時,學校采取有效措施使他們能良好融入新的學習緩解,避免被“過度”特殊化。
7.建立學校-醫院間轉診轉介綠色通道,確保他們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和綜合治療。
(四)兒童青少年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識別自身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1.尋求專業幫助。第一時間尋求專業人員,如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得到專業的幫助。
2.與家人、朋友談,說出自己的負性情緒;通過與理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幫助。
3.將能喚起自己快樂記憶的物品擺放在顯眼位置,將標出自己有點的東西放在顯眼位置,促進自信。
4.轉移注意力,尋找快樂來源:如,通過運動、聽音樂、享受美食、與人交流等。
5.通過專業正規的精神心理機構網站、公眾號、APP等,自我覺察心理問題。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