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將心理
南財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朱萍 見習記者 林昀肖《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在我國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向南財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數字十分可怕,且青少年抑郁癥呈現高發、遞增的趨勢,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疾病,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將其治療納入醫保。” 對此心理咨詢心理治療,2023年全國兩會,張其成提出《關于救助青少年心理創傷的提案》。
在提案中,張其成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對青少年大范圍遭受心理創傷的原因進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導致青少年心理創傷甚至抑郁自殺的發生;其次,學校教育的功利化與唯分數論,導致學習成績成為衡量青少年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此外,在社會因素中,網絡的負面作用嚴重地影響青少年三觀和心理健康。
而如何救助青少年心理創傷,張其成在提案中提出五方面建議:首先,應將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以減輕就醫負擔;其次,由教育部牽頭設立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常態化、制度化;第三,對中小學生進行定期心理健康“體檢”,一旦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進行有效跟蹤;此外,也需對家長進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中小學教育工作總體部署;最后,還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
青少年大范圍心理創傷原因何在?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顯示,10至19歲年齡段的青少年中,有超過13%的人患有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精神疾病。《藍皮書》也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
“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這一數字十分可怕,且呈逐年增長。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心理創傷大幅增加,疊加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弱等因素,讓青少年對未來喪失信心,充滿自卑,進而躺平。”張其成向南財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在提案中,張其成指出導致青少年大范圍遭受心理創傷的三方面原因,首先,家庭教育導致青少年心理創傷甚至抑郁自殺的發生。各種不正常的家庭環境,例如隔代溺愛,父母離婚率居高不下,家長教育方法粗暴簡單等,都導致青少年遭受心理創傷而引發心理疾病。據《藍皮書》統計,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中易出現抑郁,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
《藍皮書》中指出,對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父母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并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后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長此以往,導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長”,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傾向。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現象不容忽視,應當在社會、家庭、個人之間構成良好的動態系統,相互影響、促進改變。
其次,張其成在提案中也表示,學校教育的功利化與唯分數論,導致青少年將學習成績和生命意義高度黏連,致使青少年缺失對未來的憧憬和生命意義的多元化感受及思考,學業成績成為衡量青少年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生命教育缺席、人生觀教育匱乏,中華美德教育架空,沒有真切地鑄造青少年的靈魂信仰,以至于人倫旁落,行為失范。
此外,社會因素導致青少年心理創傷主要為網絡的負面作用,嚴重影響青少年三觀和心理健康。海量網絡信息導致青少年學習與思維障礙,身不由己沉湎于虛擬網絡世界,喪失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導致社恐頻頻發生。
如何拯救抑郁癥青少年?
關于抑郁癥患者在治療中的痛點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藍皮書》指出,52%的患者不考慮心理治療的原因在于費用高,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常被各種藥物副作用困擾,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為治療而變胖。同時,抑郁癥復發率高達72%,服藥依從性為影響抑郁癥復發的首位因素。對此,《藍皮書》認為,將心理健康納入全民健康覆蓋的核心內容是必要的。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也應該在藥物治療之外結合關懷和照護,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針對青少年遭受心理創傷的現狀和治療痛點,張其成在提案中提出五方面建議:首先,將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以減輕就醫負擔。廣東省已率先進行嘗試,2021年11月出臺的《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 (2021年)》 明確規定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應逐步在全國推廣實行。“讓家長們真正認識到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疾病,必須引起重視。”張其成強調。
其次,由教育部牽頭設立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該中心與國家衛健委新成立的“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協同合作,從心理科普、專業篩查與評估、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危機干預、專業技能認證、人才培養與人才庫建設六大方面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整合資源、統籌管理、統一標準,建構面向中小學生的心理服務體系框架。重點是加大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養,用三年時間打造一支服務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需要的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在中小學校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常態化、制度化。
第三,對中小學生進行定期心理健康“體檢”。針對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量表相對不規范的情況,組織相關專家開發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系統,大幅增加樣本采集數量,對中小學生群體的心理特質、個性心理特征的動態追蹤進行大數據全面分析,擬定有效的測評問題,創新多維測評方法,例如增加三維動畫、人機互動等測評手段,從而提高量表篩查的信度,用規范量表對中小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一旦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進行有效跟蹤。
同時,也需對家長進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中小學教育工作總體部署。中國家長急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科普與指導,建議全國根據不同情況設立5-6個大區或選擇幾個試點區,編寫家長學習成長專用學習訓練教材,延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支持的戰線,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合,架構對青少年人格、心靈以及學業成長的三維支持系統。
此外,還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心理健康一劑良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心理學資源,面對青少年人格成長形成階段的心理學需求,開發一套有效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支撐的人格塑造系統。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修心方法教育青少年,使其形成健全人格,成為有信仰有信念的接班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