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目標和基本原則.doc 4頁VIP
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目標和基本原則? ? ? 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和處理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一、在學校開展心理輔導的途徑。(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講座,如心理衛生知識、青春期教育知識,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二)結合班組、團隊活動開展團體心理輔導。(三)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二、學校心理輔導的目標。 學校心理輔導的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心理輔導目標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并增強應對逆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能去除不良習慣、改善行為、化解負面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作選擇、作決策、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在潛力與資源,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三、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一)全員參與,全方位考慮,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輔導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員參與,教師人人都應是心理輔導員。因此我們在制訂輔導計劃時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確定心理輔導活動內容時要考慮大多數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團體輔導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 要把思想引導與心理輔導相結合,活動體驗與學科滲透相結合,學生自我調適與老師輔導相結合,家校溝通與學生之間交流相結合。 (二)矯治、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矯治是矯治學生不良習慣,幫助學生排除或化解持續的心理緊張或各種情感沖突。預防則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學會人際交往;學習自主地應付由挫折、沖突、壓力、緊張等帶來的種種心理困擾,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學習效率。發展是指導學生樹立有價值的學習與生活目標,認清自身的潛力和可利用的資源,承擔生活責任,發揮個人潛能,使生活過得健康、充實、有意義。? ? ? ? (三)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 “尊重與理解”,是心理輔導過程中對待學生態度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輔導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愿意向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輔導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建立平等尊重的咨詢、談話關系,是心理輔導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尊重來訪學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依賴關系,這是取得圓滿咨詢結果的重要保證。要理解角色差異,善于換位思考。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要出自真誠的理解,體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心和人文關懷,做到一視同仁,人格平等,以此作為心理輔導取得積極效果的根本出發點。? ?(四)學生主體性原則。我們在心理輔導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心理輔導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覺的和主動的過程。心理輔導是一種助人自助的過程。“助人”只是手段,讓學生“自助”才是目的,目標是發展學生自我理解與自我指導的能力。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獨立傾向快速發展時期,學生渴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索解決面臨的問題,此時,他們對外界的壓力和成人的過度保護往往表示反感。在輔導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形成獨立個性的需要而得到滿足。我校將著重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工作,使心理輔導成為與學生交流思想的載體;成為學生傾訴成長煩惱與困惑和表達心語私話的“心靈港灣”;進行情緒釋放和心理調適的“心居廣場”。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心態平和,精神愉快,全面發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