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兒童心理特征.ppt
. . . . 2-6歲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李小融 教授成都師范學院 教育系 研究兒童年齡心理特征是幼兒教師工作的前提 一、兒童年齡段的劃分 乳兒期:0-1歲 嬰兒期:1-3歲 幼兒期:3-6歲 兒童期(學齡初期):6-12歲 少年期(學齡中期):12-15歲 青年初期(學齡晚期):15-18歲 二、各年齡階段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2-3歲兒童的心理特點2-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兩歲左右的孩子不聽話、不服管、脾氣大。下面簡述這時期兒童心理的兩個主要特點: 1、認識能力的發展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出現“頭腦”中的心理活動,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維。這些都是屬于高級認識活動的萌芽,使他們的認識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并導致他整個心理發展的轉折。兩歲左右兒童是表象出現的時期。表象是指人頭腦中的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如一歲左右的孩子雖離開媽媽時會哭,但容易哄,因他過一會就忘了媽媽,因此兩歲的孩子愛哭,可能因為孩子的表象和回憶發展了,不能籠統地指責孩子不服哄、任性。延遲模仿也是兩歲左右出現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即使榜樣不在眼前時也能模仿見到過的榜樣。
因而,有時兩歲左右的孩子會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雖思維的真正發生,孩子會出現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會出現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會說出一些父母認為的歪理,其實這是隨生活經驗和思維的發展,孩子在頭腦中形成的自己的標準。父母切勿認為這是孩子對你的反抗。 2、自我意識的發展兩歲孩子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為主體,又成為客體。要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意識自己和外界的關系,特別是自己和別人的關系。這是比較高級的心理活動,兩歲孩子只是處在萌芽階段。其出現主要標志是能夠運用代詞“我”。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出現了自我行動的意愿。其獨立行動的意愿表現為堅持自己的主意,不聽從父母的要求和意見。會出現獨立行動的需要,常說“我自己來”、“我自己拿”等。 B、開始知道自我的力量。會用語言指使別人。 C、能說出自我的行為,有時也能用語言控制自己的行為。 D、出現占有意識。有兩三歲的孩子開始能夠意識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也會出現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總之,兩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上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階段,他既遺留著兩歲以前的某些心理特點的痕跡,又開始出現新的心理特點的萌芽,新舊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臨矛盾。
如父母不了解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不按身心發展規律實施正確的教育,那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導致孩子出現真正的執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二)3-4歲的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3歲以后,在生活和活動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進入幼兒園這個新的環境,這對于多數幼兒來講是個重大的變化,3歲是他們生活上的轉折年齡。 這是從3歲起,幼兒才開始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過起了集體生活。對幼兒來講,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何使幼兒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其中最關鍵因素是師生之間建立感情。因為這一時期幼兒突出的特點是情緒性強。1、行為受情緒支配在幼兒期,情緒對幼兒的作用比較大。對三到四歲的幼兒作用更大。他們的行動常常受情緒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樣受理智支配。三歲幼兒情緒性強的特點表現在多方面。例如,高興時聽話,不高興時說什么也不聽;常常為了一件小事哭個不停。不喜歡大灰狼等動物,就把圖書上有關狼的方面破壞掉;喜歡哪位老師,哪位老師組織的活動就特別愛參加等。三歲幼兒的情緒很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感染,看見別的孩子哭了,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哭起來,這時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歡的玩具來哄他,他會馬上又破涕而笑了。
家長在了解這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后,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的。如每年開學初,小班的孩子都面臨一個幼兒園哭鬧的問題。尤其是大多數初次離開媽媽的幼兒園入學的幾天甚至更長的時時會發生哭鬧現象。所以,送幼兒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要在開學的前幾天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千萬不要一會兒不放心,偷看孩子活動,只要這樣才能使幼兒能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接孩子要按時按點來接孩子千萬不要提前來接孩子,如果你提前來接孩子,別的孩子就會受影響而哭鬧。 2、愛模仿三歲幼兒的獨立性差,模仿性很強。看見別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見別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長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滿足他的要求。要因勢利導,還可以教育孩子和別的孩子交換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歡的玩具,也能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3、思維帶有直覺行動性依靠動作和視覺進行思維,是三歲前孩子的典型特點。三歲幼兒仍保留這個特點。例如讓他們說穿手中小汽車的個數,他們只會用手指點著小汽車才能數,而不能心里默數。由于三歲幼兒思維還要依靠動作和視覺,因此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行動,只能邊做邊想。例如,在畫畫之前往往說不出自己要畫什么,而常常是在畫出某種形象后,才突然有所發現說:“我畫的是太陽”等。
由于3歲幼兒思維很具體,很直接,他們只能從表象去理解事物。因此對三歲幼兒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講反話。此外,對三歲幼兒提出要求也要具體,因為他們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要求。 (三)4-5歲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4、5歲幼兒已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顯得非常活躍好動。 1、愛玩、會玩幼兒都喜歡游戲。但三歲幼兒雖然愛玩卻不大會玩,5、6歲幼兒雖然愛玩,但由于學生興趣日益濃厚,游戲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4、5歲孩子屬于典型的游戲年齡階段,是角色游戲的高峰期,已經能計劃游戲內容和情節,會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規律,不遵守規則應怎么處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還需要家長幫助和解決。 2、活潑好動正常的幼兒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總是手腳不停地變化姿勢和活動方式。如果要求他們安靜的坐一會,很快就會有倦意的表現,如果此時讓他們自由活動,一個個立即又生龍活虎一般。活潑好動的特點在4、5歲幼兒身上表現的特別突出,甚至表現為頑皮、淘氣。不少家長都抱怨孩子很不聽話,很淘氣。三歲幼兒還不大熟悉和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有些還“怯生生的”,加上動作、語言的速度相對慢些,頭腦里注意也不多,所以比較乖;而5-6歲幼兒懂得道理比較多,興趣比較穩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強,對自己喜歡的事能比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因此顯得比較懂事。
4、5歲的兒童介于兩者之間,既不像3歲左右孩子那樣乖巧聽話,又不像5、6歲那樣懂事,但他們的可愛之處恰恰在于他們的 “活潑好動”。因此活潑好動鍛煉了他們的身體,增強了他們的活動能力,拓展了他們的視野。不少研究發現,4、5歲是幼兒許多心理品質發展最快的時期。 4、思維具體形象4、5歲兒童的思維可以說是典型的幼兒思維。他們在解決簡單問題時,可以不再依賴實際的嘗試性動作,但卻必須借助于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響他們的思考和對問題的理解。比如,他們的頭腦中,“兒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輕人,而長胡子并滿臉皺紋的人是“爺爺”的特點,因此,當聽人說某個符合爺爺特點的人是某某兒子時,常常感到不解。他們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帶苦味的東西”;而孔融“讓梨”,是因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四)5-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 1、好學、好問、好探究好奇是幼兒共同的特點,幼兒的好奇心較多表現在對事物表面的興趣上,看見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擺弄擺弄。他們經常向成人提問題,但問題多半停留在“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5、6兒童就不同了,他們不光問“是什么”,還要問“為什么”。問題的范圍也很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鳥蟲魚,無所不有。
他們不僅希望得到成人幫助解答,同時通過自己實際地嘗試、實驗、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加提高。好學、好問是求知欲的表現。甚至一些淘氣行為也反映兒童的求知欲,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拆拆卸卸,他們把玩具汽車拆開,是為了看看它里面有些什么,它為什么活動,為什么發音;想拆收音機是要找里面說話的阿姨。所以家長應該保護幼兒的求知欲。不要因嫌麻煩而拒絕孩子的提問。對類似拆玩具的行為不要簡單訓斥了事,而應該加以正面引導:為幼兒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擺弄的材料,支持他們的探究行為,對探究過程中的失誤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并適時地交給他們一些科學的探索方法。 2、抽象能力發展5、6歲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們已經開始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白菜、西紅柿、茄子都是水果;蘋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針是鐵做的,所以可以、也應該進行簡單的科學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事物間的各種內在聯系,促進智力發育。 3、個性初步形成5、6歲兒童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
對人、對己、對事物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現出繪畫才能…….對幼兒最初的個性特征,成人應當給予充分的注意。家長應及時配合老師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使幼兒全面地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 (一)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心理學家通過長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歷程的一般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被動到主動,從凌亂到成體系。 1、從簡單到復雜兒童從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后越來越復雜化。這種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A 、從不齊全到齊全我們知道,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并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形成。比如,頭幾個月的孩子不會認人,一歲半之后才開始真正掌握語言,與此同時,逐漸出現想象和思維。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 B、從籠統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彌漫而不分化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情緒,發展趨勢都從混沌或曖昧到分化和明確。也可以說,最初是簡單和單一的,后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例如:幼小的嬰兒只能分辨顏色的鮮明和灰暗,三歲左右才能辨別各種基本顏色。又如:最初嬰兒的情緒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以后幾年才逐漸分化出愉快和喜愛、驚奇、厭惡以致嫉妒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 .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