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任由“兒童心理咨詢師”濫竽充數
■戴先任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遇到問題會主動為孩子尋找心理健康咨詢。然而,記者近日調查采訪發現,兒童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市場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家長本身缺乏對心理健康咨詢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詢行業準入門檻低,不少所謂的兒童心理咨詢師并不專業,提供的心理咨詢服務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心理問題。而不菲的費用也讓不少家長直呼“承受不起”。
(6月2日《法治日報》)
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心理健康咨詢需求旺盛起來。但當前心理健康咨詢行業準入門檻低,一些心理咨詢機構和“兒童心理咨詢師”并不專業,根本不能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庸醫害人,濫竽充數、不專業的心理醫師同樣害人。比如一些心理咨詢機構喜歡給孩子“標簽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等。這樣的心理健康咨詢,不僅難以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還可能加劇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不專業,還存在心理咨詢師惡意拖延時長、亂收費、誘導過度消費等亂象。
兒童心理咨詢師不能成了“割韭菜大師”。不能任由所謂的“兒童心理咨詢師”渾水摸魚、濫竽充數。
心理咨詢行業亂象叢生,原因在于行業門檻過低。目前人社部已經取消心理咨詢職業認證,這也造成市場上的一些“山寨證書”滿天飛,對于心理咨詢行業的監管非常不利。
心理上的障礙與疾病,并不像尋常疾病,有明確標準可以遵循。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感覺心理咨詢沒有得到有效幫助,想維權也會變得很難。這也是一些“心理咨詢師”渾水摸魚的重要原因。
亟待規范包括兒童心理健康咨詢在內的心理咨詢行業,要能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行業標準,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行業的監管,依法打擊針對消費者的欺詐行為,還要推動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促進心理咨詢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要讓更多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不僅要規范心理咨詢行業,讓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能夠得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家長也不能諱疾忌醫,學校教育也要補上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導的教育短板,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青少年健康服務,引導與幫助青少年端正價值觀與人生觀,重視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同時還要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等等。
家校社等各方通力協作,形成各方合力,進行多方聯動,綜合施治、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青少年邁過“成長難關”,才能更好護佑他們健康成長。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