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學生目前的壓力有哪些

就業壓力

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的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并且充滿信心。很明顯,就業已經是每個大學生一進校門就要考慮的事情了。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上升,而社會需求的崗位數量卻變化不大。根據對中國未來新增勞動力人口的測算,未來數年中國青年新增勞動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萬之間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直接導致就業壓力大。

學業壓力

學業壓力是作為學生永遠需要面對的主題,因就業壓力而造成的新的學業壓力也逐漸增大。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把自己變成全能型人才,這就需要學習很多功課,去拿到各種證書 來應對就業。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顧此失彼,結果是學什么都不專。大學教材更新的滯后也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負擔。學生一方面要學習學校規定的早已經不實用的課程,一方面要尋找將來能用上的課程去學習,還有各種硬性的考級科目,使學生應對無暇。因為就業壓力還使更多的大學生選擇了繼續讀碩士博士課程,為了考研,很多學生是在畢業前一兩年就開始準備了,各種考研培訓班到處都是,大學生既要付出時間還要付出金錢。再有,因為大學擴大招生,現在的許多大學生遠不如以前的大學生的基礎課程扎實過硬了,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而教材卻還是那么高深,基礎差的學生坐在教室里如同聽天書一般,讓捧著舊教材教書的老師頗感無奈。

經濟壓力

對生活感覺有壓力的主要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許多偏遠山區農村的家庭往往因為供一個孩子上學而負債累累,這樣的孩子上學時,更多的是考慮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籌集學費。所有的課余時間也都用在了打工掙錢上去了。雖然助學貸款能解決一些問題,可還貸的壓力又成了新的生活壓力,剛出校門的學生能找到工作養活了自己就不錯了,哪里還有剩余的錢去還貸款還外債呢?因教育致貧的家庭又成了現在社會扶貧的對象。

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各種開銷也逐漸上漲,談戀愛,上網吧,過生日,租房子,交際應酬……這些費用的增加讓很多學生非常發愁,和家人要?已經張不開嘴了。節衣縮食?畢竟有限,何況衣要體面,飯局得應對,也省不下來。自己去掙?財源不廣,偶爾有些外快,也是應對一時而已。

自理壓力

現在的孩子高考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如何與他人交往,如何應對各種事件,都是很陌生的課程。許多學生因為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造成很多心理壓力,甚至出現心理疾病,變得性格孤僻,脾氣暴躁,無法正常學習。面對挫折和新的環境不能有效地調節自己去適應,也造成了這些新的心理壓力。

5.社會心理學 中國人主要具有哪些社會焦慮

就業焦慮在計劃經濟時期,城鎮職工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單位”中,單位發放工資,提供住房、醫療、養老等保障,賦予人們基本的“安全感”。

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劇烈變革,原先由單位提供的“保護殼”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閥”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們內心里埋下了焦慮的“種子”,面對就業壓力和失業風險,變得焦躁不安。從1998至2000年,國有企業共產生下崗職工2100多萬人,波及數千萬家庭。

1994年起,我國逐步改變大學畢業生分配制度,由國家統分向市場化就業轉變,提倡“自主擇業”、“靈活就業”。進入新世紀,各地大學繼續擴招,畢業生人數猛增,“就業難”從下崗職工向大學生群體迅速蔓延,就業焦慮從“40”“50”人群向“80后”、“90后”人群迅速擴散。

目前,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完善,尚缺乏牢靠的“社會安全網”。人們難免出現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難免產生無法回避的焦慮。

身份焦慮戶口一度是身份的直接標簽:沒有城鎮戶口,就沒有糧票、布票、油票,就無法在城市生活。改革開放30余年,戶口已不再承載糧油功能,但是戶口的附加值依然存在;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沒有戶口,生活并不輕松:住房——高房價下,很多地方出臺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戶口人員多被排除在外。

而保障房與商品房的差別至少在數十萬、百萬元以上。再加上住房、汽車限購政策的出臺,如果沒有當地戶口,兜里揣著錢,也難以買房、買車。

教育——盡管不少城市對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有所松動,但是戶口仍承載著較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北京沒有戶口就難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不用說小學、中學,單清華、北大等在京的招生指標就只能讓外地人羨慕。社保——按照規定,用人單位要為員工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盡管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轉接制度已經建立,但由于社保待遇存在地域差異,不同戶籍的社保待遇并沒有實現均等化。

6.大學生常見情緒困擾有哪些

常見情緒困擾有:自卑、焦慮、抑郁、易怒和情緒起伏大。

1、自卑:由于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改變,部分大學生由高中時期的“佼佼者”變成大學校園中的“普通一員”這種“地位”的改變是造成部分大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有自卑感的學生由于自我評價過低,導致行為畏縮、瞻前顧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極強,過于敏感,嚴重影響各方面的正常發展。

2、焦慮:焦慮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消極情緒現象,是人們對即將發生的某種事件或情境感到擔憂和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時產生的情緒體驗。過分的焦慮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總是擔心將要發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辦事效率低下。

3、抑郁:當學生感到無法面對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產生這種消極情緒。一部分大學生由于不喜歡所學專業,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失戀等問題而過早“看破紅塵”,導致情緒抑郁,他們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體驗不到生活、學習的快樂。

4、易怒: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內分泌系統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大腦神經過程的抑制和興奮發展不平衡,內制力較差,容易沖動。易怒是大學生常見的一種消極激情,有的大學生因為一件小事或一句話激動得暴跳如雷,或出口傷人,甚至動拳腳傷人。

5、情緒起伏大:與成年人相比,大學生的情緒帶有明顯的起伏波動性。容易從—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情緒有時會表現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兩極性。

7.大學生社交恐懼癥

要克服社交緊張心理,首先就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樹立一些良好的觀念: (一)悅納自己 樹立自信 很多社交緊張者就是因為不悅納自己、對自己不自信造成的。

所以,要改變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悅納自己,樹立起對自我的信心。 (二)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 過于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別人的承認,從而迷失自己。

接受自己的現況,不要去管別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錯,就越會感到手足無措。 (三)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 緊張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的生理上的不適,根據“強化理論”,如果緊張時我們太注意自己的身體某些部位的緊張反應,就相當于是在強化自己的緊張行為,使其一步一步地加重。

而當我們不去管自己的緊張反應后,由于緊張得不到注意和強化,緊張反應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 (四)勇敢地去面對 有緊張現象的人,在社交場合下,往往會表現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會出丑而不去面對。

其實,逃避并不能消除緊張,相反,它會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責備自己,以致下一次會更加緊張。而且,我們也不可能逃避一輩子的,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是必須與人交往的,早晚有一天,我們都必須去面對。

孩子大學壓力大焦慮抑郁怎么辦_大學孩子抑郁焦慮家長怎么溝通_學生壓力大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