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胃腸病,還要吃抗抑郁藥?
三甲天團
許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陳勝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01“情緒”帶來的胃腸病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不斷發展,生活、工作、學習方面的節奏也在不斷加快,相應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明顯,心身疾病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
現代醫學發現,人們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之中,會通過神經調控網絡引發胃腸道功能的紊亂、腸黏膜的低度炎癥,從而出現一系列胃腸道癥狀,比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早飽、噯氣、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等,導致消化不良、胃潰瘍、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胃腸道的不適癥狀長時間不緩解,反過來又加重精神心理負擔,進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其實,在中醫學的知識寶庫中,也早已發現精神心理活動和情緒問題與胃腸功能相互影響的關系抑郁吃什么藥可以緩解情緒,諸如“牽腸掛肚”“互訴衷腸”“氣都氣飽了”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02消化心身疾病不是“精神病”
既然胃腸道癥狀的出現與情緒管理不好有莫大的關系,人們不禁要問: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又要怎么樣才能發現這類復雜的疾病?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什么是消化心身疾病。
消化心身疾病是一種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以消化道癥狀為外在表現的疾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幽門痙攣等。
在綜合性醫院的初診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表現為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癥狀。
消化專科醫生很少關注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往往認為是單純消化系統的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是軀體對癥治療,很少接受心理社會因素方面的干預;而精神科醫生很少認為這類疾病是精神原因導致的。
因此抑郁吃什么藥可以緩解情緒,這類介于普通消化專科疾病與精神類疾病中間狀態的疾病,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中,醫生很難快速地在門診就診的幾分鐘內,識別出患者是否患有心身疾病。此時,患者采取的一些措施,可以幫助醫生快速做出判斷,使病情得到應有的重視。
比如抑郁吃什么藥可以緩解情緒,患者可主動詳細告知醫生是否存在以下情況——
自己近期是否發生應激事件,如升學、失業、婚變等;
是否存在做事缺乏興趣、精力減退、感覺生活沒有希望等癥狀;
是否存在失眠、頭暈、心悸、胸悶、呼吸費力、尿頻等軀體癥狀。
得到這樣的描述后,醫生再結合其他臨床癥狀或檢查結果,如疾病癥狀持續時間較長、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未見可解釋癥狀的異常結果等,就能快速準確地得出診斷,及時診療,讓患者少走很多“彎路”。
03消化心身疾病如何治?
目前認為在處置此類問題時需要雙管齊下,采用心身同治的原則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俗語有云:人吃五谷生百病,存有七情六欲,經歷世間百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因此,出現各種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伴發各種心身疾病也是常有的事,無須過分擔心,需要做的是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不躲避、不逃避,采取積極的態度消除或減少心理社會刺激因素,從源頭上消除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若患者短期內無法消除或減少心理社會刺激因素,且癥狀無法緩解,可以采用藥物輔助治療。
一類藥物是選擇小劑量的調節神經遞質的藥物,通過改變體內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消除或減少心理社會刺激因素對大腦的不利影響,恢復大腦對胃腸道功能的正常調控作用;另一類藥物是消除患者胃腸道癥狀和伴發其他癥狀所采用的藥物。
當下新型冠狀病毒、甲流病毒及各種季節性傳染病此起彼伏,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心理應激事件,不論是否感染病毒都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對我們的胃腸道功能而言都有一定的影響。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應該要堅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習慣,保持適當的體育運動,始終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這也是我們戰勝病毒侵襲、減少出現“消化心身疾病”的法寶之一。
04胃腸病,有時還需服抗抑郁藥
臨床上許多長期被胃病困擾的患者,他們常伴有焦慮、抑郁情緒,且常規治療無效或療效差。針對這類患者,醫生有時會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以緩解癥狀。
常用的抗抑郁藥有三環類藥物(如丙米嗪、阿米替林等)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帕羅西汀等)。
三環類藥物
是應用最廣泛的抗抑郁類藥物,但服用該類藥物后,抗膽堿能不良反應(如口干、便秘、視物模糊等)和心血管不良反應(如心動過速、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及心跳驟停等)較大,禁忌證和藥物相互作用較多。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為新型抗抑郁藥物,其只需每日早餐后服用1次,因治療方法簡便,用藥依從性強。
但肝、腎功能不良者和老年人應慎用,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癲癇及有藥物過敏史者禁用。
要提醒大家的是,抗抑郁藥物起效慢,一般在用藥后2周左右起效;用藥宜從小劑量開始,患者應謹遵醫囑,切不可隨意自行停藥、用藥!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