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導
人是知(知識)、情(情感)、意(意志)心身統一的生命有機體。當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遭受應激性事件而啟用已有應對方式失效時,便會產生身體功能紊亂和心理困擾與障礙,而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不僅有助于其身心適應能力的恢復,還能促使其掌握新的應對技巧,實現自我調節功能恢復與提升。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處置既包括救助生命、恢復日常生活,也包括提供心理援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因具有人際傳染性強、治療不確定性等特點,容易使民眾出現否認、無助、焦慮、恐慌、壓抑等心理應激反應,嚴重者甚至伴有一些偏差行為,需要積極進行心理疏導,防止壓力累積到一定破壞性程度心理疏導,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給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危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先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和《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等,指導各地實時研判各類人群心理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
筆者認為,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導,主要應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疏導的內容要及時動態調整。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心理疏導內容應與時俱進。在疫情防控早期,應該重點對民眾存在的否認、輕視、僥幸等心理進行干預。通過大量、及時、科學地普及醫學知識和衛生管理知識,加深民眾對疫情防控的了解,防止民眾對疫情的輕視,或因對疫情超出既有認知范疇而進行錯誤防護,或因自己患病傳染給家人、同事而陷入無助、愧疚、自責等心理困擾中。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要重點對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等在隔離期產生的過度恐慌、焦慮等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心理疏導,防止其情緒過度低沉、焦慮而形成抑郁,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應重點關注對相關人員的喪失情結和替代性創傷等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對于疫期喪親而無法哀悼的民眾,要撫慰其內心深處的喪失感,幫助其重建生離死別后的安全依戀。對于一線醫護群體(包括心理援助者)的替代性創傷,要組成專業團隊提供心理支持,定期進行心理干預知識講座,并鼓勵醫護人員的家屬也加入到心理援助隊伍中來,多方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資源。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疏導的方法要抓住重點。在疫情防控的每個階段,對求助者給予共情、抱持,引導其自我接納,這些都是心理疏導實際操作中的重點方式。首先,從共情的角度來說,共情不僅要了解求助者的情緒感受,而且應理解求助者情感深處的內心訴求,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現狀、看見自己的需求、感受自己的力量。共情還可以通過具體討論列出每天的行動和目的,將其潛意識意識化,做被動中的主動者,幫助求助者增加確定感、樹立自信心。其次,在充分共情的基礎上進行抱持,尊重求助者的表達選擇權,根據求助者認知情感體現過程中的情緒接納程度進行精準回應,給予支持的方式可以是主動分析,也可以是靜待自愈。再次,通過改變不合理認知、模擬角色訓練、營造社會支持,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具體的情緒問題或心身反應,幫助求助者看到自身的努力及其成效,實現自我接納,幫助其恢復社會功能,走出自我限定,提高自我心理調節功能。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疏導的評估要點面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心理疏導與其他突發性災難(地震、洪水、空難、戰爭等)最大的區別就是疫病是帶有傳染性的,傳統的面對面咨詢方式無法使用,也不能通過儀器或量表來及時評估,數據分析更多地需要依靠心理咨詢熱線的求助反饋獲取相關信息。數據可以通過專家網課講座、視頻會議、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資源進行收集,評估也更多地依賴于求助者的年齡、自我功能、既往經歷等方面來綜合研判。首先,在年齡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是從理論角度對疫情期間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的目標人群確定的,在咨詢實務操作中還可以通過年齡來評估某個個體是否有足夠的應對能力,是否需要進行心理疏導。認知水平有限的孩子以及年齡較大、認知結構固化或性格極端的老人,是容易因疫情造成心理創傷的重點對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其次,在自我功能方面,不同的人在疫情應對上表現也有所不同,按照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自我”強大的人,會很好結合“本我”和“超我”,使“自我”在整個特殊時期都能迅速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言行符合社會的規則,并一直保持“自我”的功能。而“自我”虛弱的人,在平衡“本我”與“超我”的過程中調整得較慢,也容易啟用較為嚴重和過度的自我防御機制心理疏導,當“本我”超越“超我”時就會增加言行失范的風險。如果任其發展,個體甚至會失去“自我”調節的功能,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疫期防控期間的一線醫護群體等是先鋒戰士,責任感、信念感等“超我”支撐他們壓制了“本我”正常的急性應激反應,部分醫護人員甚至為防止休息后出現閃回現象而堅持過度工作,引發焦慮等嚴重心理問題,這些人需要特別關注。再次,在既往經歷方面,根據求助者的既往經歷(有無在類似事件中產生過嚴重的心理創傷)來評估本次疫情對其可能達到的心理傷害程度、預期恢復時間、可能發展的走向,有助于及時有效地選擇精準應對措施和心理疏導方案。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