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傾向于“討厭”媽媽?心理學給出了解釋
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得特別在意自己的外表。他們出門,必須打扮得整潔、漂亮,如果哪天出了糗(尤其是同學面前),他們可能會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另外,他們還很在意自己的風度。待人接物,他們經常表現得得體大方、彬彬有禮。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自己的形象,這就導致,他們可能比較“臭美”又“自戀”。
③有很強的自尊心
為什么說,青春期的孩子,最好不要去打罵他了?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你的否定和指責,可能會讓他覺得,自己這個人是有問題的,是沒有價值的。
尤其是在同學、熟人面前,你若不管不顧地教育他、指責他,他的自尊心若受到強烈打擊,可能就做出過激的事來。
二:為什么會更傾向于討厭媽媽?
了解了這一時期的特點,我們再來看看,為啥青春期的孩子,會更傾向于“討厭”媽媽呢?
這就跟孩子的逆反心有關了。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他們想要爭取自己的“成熟”感。而媽媽,往往會無意識破壞他這種感覺。
●約束多
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他覺得自己是個大人,應該有自己的審美和隱私。
而在父母眼里,不管他長多大,都只是孩子。
尤其是媽媽,相對爸爸來說,平時管孩子生活、學習方面比較多,即便到了青春期,媽媽對孩子的約束也不會減少。
該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什么時候才能玩手機等等,這一系列的約束,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張無形的網,壓得他透不過氣。
為了掙脫這種束縛,孩子就會不斷反抗,導致與媽媽矛盾增多。
●保護多
保護孩子,是媽媽的本能。相對于爸爸的冒險和探索,我們帶娃會更傾向于安全和保守。
媽媽平時的口頭禪可能就是:這個不行,那個不能,我說了不可以,你聽到了沒有啊,下次記得了嗎......
由于會出現“心理閉塞”現象,面對這些嘮叨和過度保護,孩子只會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真啰嗦。
甚至有時候一聽見媽媽開口就趕緊溜,剩你一人在原地嘆氣。
●主張多
孩子在青春期時,樂于接受各種外在的、新鮮的觀念和思想,而當這些新潮的思想與父母觀念一碰撞,矛盾自然就產生了。
對于育兒這塊,媽媽可能比爸爸更執著,會用自己的理念去要求孩子。
由于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強,更注重同齡人和外界的評價。為了擺脫“孩子”這一標簽,他會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更像大人,便會不自覺反抗媽媽。
三:青春期孩子的心聲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內心,說得最多的,就是以下3句話,媽媽若能時常聽到,那會與孩子的關系親密不少。
①“請把我看作成年人,給予我信任和尊重”
我們在跟青春期孩子相處時,最大的誤區就是還把他當小孩子。
但這樣,只會讓他有很強的挫敗感,并且不斷破壞規矩,向你證明他長大了,是個成年人了。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點,并把他當成朋友一樣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嘮叨和說教。
比如和孩子說話時,我們不要再站在長輩的角度去命令,而可以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和他商量,多聽聽他的意見,尊重他的想法。
②“我要有自己的決定權”
我一朋友進入高中后,就寫了封信給他父母,大致意思是,他已經長大了,希望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從那以后,他爸媽就放手,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由他自己來做決定。如今,他是個非常有主見且負責任的人。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不能再事事都替他做決定,而應放手,適當讓孩子來決定。
比如零花錢的使用,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估算一下每月的生活費用,然后買衣服和用品之類的,我們就可以不再管,讓他自己支配。
又比如玩手機,我們可以在雙方都滿意的情況下,讓他自己決定每天看手機的時間和限制,以及什么情況希望我們能介入監督或提供幫助。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相比我們強制性要求,他更愿意遵守承諾、履行約定。
③“我希望能有成就感”
孩子急切需要成就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成熟。而他們最反感的,莫過于父母的否定和打擊。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需要多認可他的能力,激發他的成就感。
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對孩子能力的肯定:我看到/聽到......我感覺......因為滿足了我怎樣的需要。
比如他學習有進步,你可以這樣肯定:聽老師說,你這次考試進步了幾十名,我著實松了一口氣,因為我希望你的努力能得到回報。
孩子玩手機遵守約定,你可以說:我看到你到時間點就放下手機了,我真的很欣慰,因為你遵守承諾會讓我輕松不少。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然后注重溝通方式。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朝我們關上心門,將我們排斥在外。
你家有青春期孩子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注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松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