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怎么管? 您需要了解青春期心理發育特點
說到青春期,可能很多家長就會很頭疼。很多家長會說:“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誰的話都不聽;總把自己關在屋里,無法溝通;一天抱著手機,沒有一刻停閑 。”
那么我們再聽聽孩子怎么說呢?孩子會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處處說教、處處限制;不是不想跟家長去溝通,而是不想去聽所謂的那些大道理。”
那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呢?所以我們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首先帶您來認識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的一個重要的時期。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春期范圍定為了10-20歲,青春期是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是人的身體和心理,發生改變走向成熟的時期。
那為什么青春期會產生這些問題呢?那我們就要談到了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了。
1.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以后,自身有很多矛盾。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著他們心理上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中失去了平衡。身體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產生了一種成人感,但是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又使他們仍處在一個半成熟的狀態。那么青春期心理活動的矛盾現象,我們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由于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他們在心理上會感覺我已經是個大人了,這就是成人感,那么成人感都包括什么呢?
第一點是從心理上過高地評價自己的成熟度。他們會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可以去做大人去做的一些事情,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第二點是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屬于成人的水平。認為自己可以像成人一樣去解決問題。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經常去闖禍,但是他又解決不了。
第三點是要求他與成人的地位平等。
第四點是希望社會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尊重他們的隱私,相信他們可以獨立的去面對事情。
但是,我們知道不管是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青少年都處于一個半成熟的狀態,于是就出現了自己認為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現實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這就是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的矛盾。
(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之間的矛盾。
青少年會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尤其是擺脫父母的羈絆和約束,他們希望有自己獨立自主去決策的權利。但是事實上在面對許多復雜的困難時候,他們依然希望在精神上能夠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以及保護。我們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些事情,還是需要家長去出面解決。
(3)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有的家長會反應我們家孩子從來不跟我溝通,這時候主要還是不愿與家長去溝通,這是因為成人感和獨立自主意識所導致的。
那么另外一個原因是這時候的孩子認為成人不理解他們,尤其是父母不理解他們,而對成人產生不滿和不信任,從而增加了它這種封閉性的程度。
但是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孩子又有很多的苦惱,同時他們也感覺到非常的孤單和寂寞,很希望和別人去溝通和交流,并且得到他人的理解。其實他們也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認為可以信賴的成人朋友去交流,這就是為什么在家里不愿意跟家長去溝通,而愿意在心理治療室里跟心理醫生去溝通的原因。
(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的兒童,通常要表現出成人式的這種果干和能干。如果取得成功或者取得良好的成績,就會享受超一般的這種優越感與成就感沾沾自喜,或者甚至有一些膨脹。但如果說失利或者失敗,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這種挫折感。那么這兩種情緒體驗交替出現,我們會發現青少年有的時候非常的激情,而有的時候非常的低沉和沮喪。
2.自我意識的增強
青春期的第二個特點是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同一性,是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最早提出的,是指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的、協調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自我同一性是是關于我是誰,個體的價值,個體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種穩定的意識。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在探索并嘗試去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認同感,它是青少年重要的發展任務。
青春期的孩子對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從而產生了自我的意識,他們開始關心自己好不好看?自己的身材好不好?開始在意別人的評價,有時候他會去想我是誰呀?我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但是有的家長不能理解小小年紀想這些做什么呢?
但是其實這是青春期必經的階段,只有他找到自己,認同自己才能順利健康的走出青春期。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給家長提幾點建議:
01.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上文提到青春期階段孩子漸漸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什么生存在世界上”“我活著為了什么”這些問題,這是孩子樹立三觀的關鍵時期。家長要開始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獨立自主權,多征求孩子的意見,任何重大決策,是家庭一起商量的結果,而不再是父母獨裁的結果。
02.幫孩子樹立夢想,找到人生方向
青春期時期,是需要讓孩子樹立夢想,找到人生方向的時候,是需要父母多帶孩子去看世界,讓孩子知道,還有更加廣闊的世界可以去闖,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只有孩子真正的為自己學習的時候,才是他繼續學習的動力。
03.關注孩子的情緒,有問題及時就診。
有研究表明,我國10歲至24歲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癥患病率今年顯著增加,《2023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抑郁癥患者達9500萬,其中18歲以下患者占30%,甚至還有很多孩子的情緒問題并未被正視,未被發現,也沒有得到治療。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情緒不正常,經常開心不起來,易怒,甚至有自傷行為,自殺念頭的時候,可能我們的孩子已經病了。需要及時的就診,進行心理干預。
文/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 保健科心理門診:許博淅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