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性心理健康與性教育
性教育一直是人們隱晦閉塞而又無法避免的話題,國際文化交流逸盛,我們不可能再避而不談,任孩子自學成才。當前,大學生正處在性生理已經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尷尬時期,掌握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形成科學的性觀念,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另外,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后備軍,具備健康的性心理也是社會穩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性心理概述
(一)性心理的概念
性心理是指人類在性活動中伴隨的各種心理活動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心理因素,包括:(1)性感知,是對涉及性的事物的感知,包括與性內容有關的視覺、聽覺、觸覺等;(2)性思維,是對有關性的問題的想象和思考,通過性思維主體不斷獲得有關性問題的理解,并形成系統化、穩定化的觀點,即性價值觀;(3)性情緒,是對有關性活動和性對象的態度的體驗,包括性快感、對異性的好感或愛戀、性嫉妒等;(4)性意志,是主體控制和調節性行為、性活動。
(二)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健康是在充分發揮個體潛能的同時與內部心理性心理協調與外部性行為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性心理健康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良好的性認知。包括具有科學的性知識,正確地認識性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例如,能了解性別特征的角色期待及性的道德、倫理、法律規范;了解性的解剖特征和生理、性心理與性行為、性生殖與避孕方面的知識;了解兩性健美、性的養生與保健、性器官與性行為衛生、性功能障礙、性偏離與性傳播性疾病方面的知識;了解男性美、女性美、形體美、心靈美及其相互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二是正確的性態度。包括兩性關系中具有自尊心,能堅持自己的權利,能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具有社會責任感,對兩性關系中的所有具體行為負責;具有尊重感,在兩性共同活動過程中既保持相互合作的態度,又能尊重異性;具有分寸感,既能坦誠與異性交往,能恰當處理友誼、愛情、事業三者關系,又能有所克制,不采取輕率、任性的態度,亦即既無性壓抑,又無性放縱。
三是健康的性行為。包括性欲的滿足應建立在以愛情為基礎和合法婚姻基礎之上;性愛的滿足不僅僅停留在生理層面上,更重要的是結合歸屬和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高度上達到靈與肉的交融;能消除抑制及損害性能力和性關系的諸如恐懼、羞恥、罪惡感等不良心理因素,以及性功能障礙、性偏離,具有享受性行為和調節、控制性行為的能力。
二、當代大學生性心理特點
大學生性心理和性行為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往往更為開放和主動,占有欲更強,也是感染性病和艾滋病更危險的人群。而女生則較傳統和謹慎,貞操觀更強,但感情色彩更強,很容易受到誘惑,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容易受傷害,提示高校有關部門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并分別給予有針對性的性教育和性引導。國內有關研究報道的我國性成熟人群中潛在同性戀傾向的人數比率為10%-15%。
大學生性心理除了具有這一年齡階段青年的普遍性特征外,還有以下特征:
(一)大學生對性知識尚有一定的了解,但獲取渠道狹隘、知識不全面、不準確
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思想相對多元化的群體,相對于普通人群來說,具備的性知識比較多、比較科學。86.6%的人自認對性知識有較多的了解,對于性器官、性生理也有較好的認識。例如,調查關于大學生對于睪丸功能是否有正確的了解,62.5%的人能夠選出正確的答案;另外,98.9%的人了解至少一種避孕方法,有78.6%的人了解三種或三種以上避孕方法。然而,在問及“還知道其他什么避孕方式”時,部分人填寫了“體外射精”(3%)、“憋住不射精”、“喝可樂”、“溫水浴”(后三者均為0.2%)等不科學的避孕方法;以及,關于受調查者對于安全期是否有正確的了解這一點,僅35.4%能選出正確答案。在性知識的獲取渠道上,95%的人通過書籍、雜志、互聯網、朋友等渠道了解到一些性知識,只有5%的獲取渠道是通過與老師或家長交流。這與其他一些調查結果一致。狹隘的獲取渠道非常限制他們的知識面,在問及他們最了解的避孕方式時,94.5%的人對避孕套最了解,而其他避孕方式(避孕環、藥物避孕、結扎、安全期計算法等)了解甚少。在是否需要性教育方面,大部分大學生選擇了“需要”,說明大學生普遍認為性教育不足,希望加深、拓寬。
(二)基本能正視性生理、行為變化,但心理障礙排除途徑有明顯的局限性
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女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月經來潮、遺精,也會出現一些性相關行為,如手淫等。在出現以上現象時,82.0%的人認為手淫是正常生理心理現象、可以理解,而不視之為骯臟或見不得人。在對待性心理障礙方面,認為同性對自己完全沒有吸引力的占到60.6%,有15.4%表示對同性有一定的興趣。表示不愿提及與同性戀有關的話題的占到46.2%,對此類話題感到反感的占21.4%。80.0%對露陰癖、窺陰癖、戀物癖等行為有所了解,其中28.6%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性變態行為。處于中立態度的占到29.7%。在對于如何排除自身心理障礙,大多數的大學生選擇和同齡人交流或任其發展,而極少選擇向家長交流,或者是正規的心理咨詢。
三、國內外高校大學生性教育的比較
(一)國外的高校大學生性教育歷史、內容與形式
國外性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得到重視,典型國家有美國、瑞典等。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現代性教育的國家,其性教育體制比較健全。如在高校設立了性教育與咨詢機構、制定性教育指導綱要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因此瑞典高校性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相較之下其教育效果也是最好的。美國也是較早提倡性教育的國家之一。1910年6月美國性與衛生聯合會成立.此后其性教育開始迅速發展,1973年全美114所醫學院校中有約110所開設性教育課程。日本開展性教育始于1972年在東京成立的。日本性教育協會,至1975年日本就出版了100多種有關性教育的書籍供不同年齡、不同對象的人閱讀。 瑞典性教育的方式十分靈活多樣.教師講課采用極具人性化的授課方法如啟發式、游戲式和參與式等,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校內教師、外請專家講課相結臺,還采用角色扮演方式。并設有青年門診、少女中心、媒體教育、同伴教育,還有國際互聯網和NGO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支持。
開設“性的比較行動學”、“性的心理學”、“青年的性”等講座則是日本橫濱國大常見的性教育方式,性教育首先被看作是性文明教育、倫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性衛生教育處于第二位。相對地,美國早期的性教育側重倫理教育,教育形式以布道、說教為主。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性教育內容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源于1991年的一項全國性課程大綱研究報告指出高校性教育的四方面內容:性知識、性價值觀、兩性間的交往技能、責任心。
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較早地關注了大學生的生殖健康教育( ,也譯為“生育健康”)這一方面,將其列為性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性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相當的經驗與成效。從各階段性教育豐題和教育內容上看:美國性教育在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綜合性教育。同樣,生殖踺康教育一直是其性教育關注的主題與焦點。這跟西方其他國家的教育方針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我國的高校大學生性教育歷史、內容與形式
我國性教育起步晚,性教育的話題直到20世紀初逐漸提上日程。到了現代,雖說一些性的禁區被不斷打破。但性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卻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改觀。我國高校的性教育也經歷了一個由禁到放的曲折過程。1983年吳階平主編的《性醫學》標志著中國性教育正式發展起來。
我國高校性教育的內容和組織形式的特點是不夠系統和完善。學校只把性教育作為其他課程的一個章節(如:生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而且偏重于生理衛生或性道德方面的知識,或者在此基礎上增設有關戀愛、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識。因此,性教育內容也就支離破碎,不完整、不深刻。性教育形式單一化,講解式的方法為主.學生的參與程度很低。
(三)性教育的成效
國外性教育的積極成果大大超過我國。如在瑞典,全國性病患病率極低,20歲以下女孩懷孕生育的情況幾乎沒有。第一次自慰的平均年齡比中國低,18~24歲組:女性為14.5歲,男性為13歲;第一次性交年齡也明顯推遲,女性為16.4歲,男性為16.9歲。20歲以下女孩子懷孕生育的情況幾乎沒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墮胎率低。
現代大學生的性觀念也與以前明顯不同.已經逐漸解除傳統觀念的影響。從1989年普遍極其重視貞操到1993年已變成多數認為“貞操是女孩非常寶貴的財富”。本次調查顯示,對貞操的觀念呈現多元化的變化.且男女生又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因此,在大學生性教育時.男女生的差異是教育方式需要考慮才首要因素。
有調查顯示,廣州大學生在性態度上更開放,在相關性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上更高。男性的性態度、性知識、相關性行為得分也高于女性。在性的雙重標準方面,兩地都存在雙重標準,而廣州大學生性的雙重標準程度更高。
潘綏銘等一批性學家也對大學生性心理問題作了多方位的探討,他的《性愛十年:全國大學生性行為的追蹤調查》等性學著作揭示大學生性心理現狀引人注目、發人深省。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