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父母離婚孩子心理問題,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如何判斷孩子有心理問題傾向?父母又該如何給予幫助?

兒童出現情緒問題表現形式多與成年人不同

兒童心理問題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發生心理疾病的表現也會有差異。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治醫師王芳介紹,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問題通常表現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如果出現語言發育落后、社交障礙等,則要判斷其是否為孤獨癥;進入學齡期且處于青春期前的孩子,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為多動癥和抽動癥,主要表現為孩子過分活躍、好動以及注意力下降等;青春期孩子臨床常見的心理疾病為焦慮和抑郁。“如果青春期孩子表現出無緣無故的心煩,不愿與人溝通,與父母、老師、同學發生頂撞甚至肢體沖突時,應考慮孩子是否出現情緒問題。”王芳提醒。

與成年人比較,很多孩子出現抑郁等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典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何凡指出,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就是找理由不想上學、偷懶或是不聽話。成年人對自己的情緒體驗更深刻,而孩子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處于發展過程中,有時不能像成年人一樣識別自己的情緒,可能表現為容易發脾氣或各類軀體化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癥狀;心慌、胸悶、氣短、憋悶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癥狀;頭暈、頭疼等神經系統癥狀。這些軀體化癥狀去相關科室進行檢查時,往往發現不了器質性的改變。

“孩子心理問題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王芳表示,從社會心理因素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孩子可能會承受心理壓力,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從家庭環境角度來看,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沒有發生變化并出現溝通問題,會一定程度上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且父母離異、家庭關系不和、留守兒童等問題也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之一;在學習方面,如果孩子成績出現下滑且自己不能及時調整時,心理壓力的過大也會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家長要從“我”做起

兒童青少年發生心理問題,過重的壓力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長會存在誤區,認為自己根本沒有給孩子壓力。”何凡舉例介紹,比如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沒有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只要求孩子將學校課程學好即可,“這只能說家長沒有給孩子附加的壓力,而學校課程本身對于孩子可能就是一種壓力。”

“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增強孩子的心理抵抗力,可以降低孩子發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王芳指出,培養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父母離婚孩子心理問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包容和幫助等都可以對孩子可能發生的心理疾病進行一定程度的預防。

何凡也為家長提供幾條建議,來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問題: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簽,如變懶、生活不規律、就知道玩手機、不學好、不尊重父母等。貼這種標簽反映父母對孩子是不理解、不認可、不接納的。孩子其實是非常需要父母、老師的認可和接納的。只有接納孩子,才能夠幫助孩子。

很多父母本身就很焦慮,甚至會認為自身的焦慮是孩子帶來的,只要孩子好了自己也就好了。站在醫生的角度來說,家庭環境這個微生態系統對孩子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長要先放平自己的心態,才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問題。

兒童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完善,更需要家長的幫助。如玩手機這件事情父母離婚孩子心理問題,家長可以提前和孩子協商、規劃好什么時間段可以玩,可以玩多久,甚至落實到家庭協議上。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非常重要,而且要從小做起。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