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醫學——現代社會的醫學模式
現代醫學發展迅速,患者在前往醫院就診時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門診、科室,除了以前我們知道的那些,又有許多新的科室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在一些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會看到“心身科”,到底這個科室是看什么病的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進食障礙這個疾病?如果你不知道這個疾病也不要緊,另一個常見的疾病你肯定知道--睡眠障礙,這也是我們常見的疾病。另外,一些不因為器質原因出現的性功能障礙的病人不知道該去哪個科進行診療。還有現在經常聽說的“亞健康”、“過勞死”、“網絡成癮”等等駭人的與健康相關的詞語,其實這些都是心身疾病或與之相關的障礙。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身病房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現代醫學對于疾病的一種新的認識,由于還處在探索階段。目前心身疾病( )被定義為是一組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主要特點包括:1.癥狀或障礙的產生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應激強度、心理-社會條件、個性特征外,個體的遺傳特質、大腦的生物學條件、器官易感性等也要起到重要作用,簡單的講就是多種因素下起病,無法單一的解釋起病原因;2.病情的發展和轉歸明顯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3.軀體障礙與精神心理因素發生的時間密切相關,二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4.軀體障礙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系并不是特異性的關系,就是說同一種軀體疾病會因其不同的精神癥狀,或者不同的軀體疾病會引起同樣的精神癥狀;5.心身疾病的癥狀可以是個體對軀體疾病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能是軀體疾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錯亂而產生的精神障礙。
經典的心身疾病
通過以上的定義可看出,心身疾病并不僅僅是進食障礙、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這么簡單。像我們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慢性蕁麻疹等等一些常見的軀體疾病本質上都是心身疾病。我們舉一個例子,支氣管哮喘,傳統的研究認為它是以過敏因素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因素也可以作為誘因引起支氣管平滑肌反應增高,在情緒應激時通過自主神經機制引起哮喘。
影響哮喘的心身因素
比較有趣的是,心身疾病雖然是一個誕生于精神醫學領域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目前卻被精神科的診斷標準剔除或替換。這是因為在心身醫學發展的早期,精神病學界更加關注“心身”問題。這在各國的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上就可看出,比如早期的美國的精神疾病分類標準( and of ,DSM)就對心身疾病有著明確的診斷標準和概念,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知識的更迭,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范圍日益外延、擴展,許多傳統的軀體疾病也被發現與心理、社會因素有著聯系,心身疾病不僅僅局限于精神醫學的范疇。因此現在各國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上已經沒有“心身疾病”的概念了。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標準
可以說,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醫學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將疾病視為單純的軀體問題,而是將其理解為由“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而產生的疾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心身醫學誕生了!
什么是心身醫學?
說起心身醫學心理科,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故事了。雖然,我們現在倡導“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實際上早在19世紀,人們就已經對與生理病理相關的心理學、神經病學及精神病學之間的相互關系有了一些認識。比如生理心理學家馮特的實驗心理學的創立揭示了心理學是真實存在的、是一門科學,而且也是可以被測量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則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可以進入內心世界的大門。而這些認識后來成為了心身醫學建立的基礎。
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威廉.馮特
1818年德國精神科、內科醫師約翰.海因羅斯( )對其首次使用了“心身”()來描述這類問題。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德國的精神分析師菲利克斯.多伊奇( )提出“心身醫學”的概念,首次把心身理念納入醫學范疇。這期間出現了大量的研究和著作,推動了心身醫學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麻省總醫院、杜克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醫院在洛克菲洛基金會的資助下開設了全世界第一批心身病房,隨后美國成立了心身醫學會,開始了心身醫學的研究。從此,大量心身醫學的著作和文獻被出版發表,如《情緒和身體變化》、《心身醫學》、《精神科會診手冊》、《器質性精神病學》等等。而1939年《心身醫學雜志》的創刊,則預示著現代心身醫學的到來。
德國精神科、內科醫師約翰.海因羅斯
而真正讓世人意識到心身醫學的重要性的要數美國內科、精神分析師喬治·英格爾( )醫生的貢獻最為突出。他于1977年4月8日,在自然科學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題目叫做:需要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對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挑戰(:cine)。自此,一種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開始受到全世界關注。這項研究使普通的醫學與精神醫學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
美國內科醫生、精神分析師喬治·英格爾
心身醫學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是指研究正常和異常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就是說很多疾病我們都不清楚具體的原因是什么心理科,那么通過心身醫學能不能給我們找出一些線索或信息。而狹義的定義則是指研究心理和身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疾病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我們都知道心情不好吃東西對身體不好,那具體是怎么個不好?哪里會出問題?會導致什么疾病或是不好的事情發生?
由此可以看出,心身醫學是一門系統龐大的、各學科相互交叉的學科。它不僅僅局限于精神科,它是一門面向整個醫療系統的學科。相信大家在醫院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醫生會根據病情邀請其他科室來為患者進行會診,目的在于共同治療疾病,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而心身醫學在處理心身疾病的過程中,也有些類似于醫院的會診意義,心身醫學強調的是將心理與生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看待,而不是涇渭分明的去處理某一個問題。因此有不少學者又稱它為會診-聯絡精神醫學( ,CLP)。
國內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開展會診聯絡精神病學這門課程
心身醫學對于我們有什么用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個作用理解。首先,對于患者是最有幫助的。這里我想舉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大家都看過或知道《紅樓夢》,紅樓夢中的人物性格鮮明,個性生動。尤其是幾位女性主角的結局更是牽動人心,在這其中林黛玉的結局十分凄慘,雖然林黛玉死亡的方式在紅樓夢中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所有人都認同林黛玉的死因之一就是憂郁成性。電視劇中,林黛玉總是咯血心理科,除去生物學的病因,最為主要的一點就是她那始終郁郁寡歡的精神狀態加重了她的健康情況。和她類似的還有王熙鳳,王熙鳳的血崩癥以現在的醫學角度看屬于子宮異常出血,而具體病因則牽涉很多,如子宮肌瘤、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等,而這些疾病都是心身疾病或與之相關的心身功能障礙問題。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重視心身醫學對于治療調節我們的自身健康是極為重要的。
《紅樓夢》
其次,對于醫生來講,樹立心身醫學的觀念有不僅助于幫助患者,更能增加科研視角,研究疾病。比如傳統上對于治療腦卒中,側重于搶救生命,恢復肢體活動。而忽略患者的精神狀態,疏于調理患者的精神問題,這就為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創造了基礎。但現在神經科的醫生們越來越意識到腦卒中后抑郁的嚴重性,因為這會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預后,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嚴重到縮短患者的生命。而這些就是通過建立心身醫學理念構架后考慮到的。現在的患者經常感慨,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也沒有聽過這些疾病,也沒什么心理問題,怎么現在有了這么多的疾病。這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因素或原因與心理、社會有關。比如,越戰以后美國出現了大量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病人,這就是典型的社會問題引起的,而且通過心身醫學的研究,我們還發現了不僅僅是戰爭會引起創傷后應激障礙,一些其他的社會問題也會出現,這在無形之中就拓寬了對疾病的研究,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疾病。
現代醫學中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對于心身醫學的期望
現在老百姓越來越注重健康,對于疾病的治療已經從以往的“治得了”轉變成“治得好”,就像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日益重視。可以看出,百姓們對疾病的治療觀念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作為醫務工作者也應該跟上患者的步伐,不能僅僅將視野停留在單一學科上面,跨學科、多角度看待疾病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還是中醫祖先們,在很早之前就觀察到了生物-心理-社會對疾病的影響。人類對于未知的探索永遠不會停步,醫學對于疾病的研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加深、完善。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身醫學可能僅僅是未來醫學的過度產物,但我們需要這樣過程。世間的萬物就是在不完美中發展、進化,心身醫學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必將破繭成蝶,走向新的世界。
#2019我的創作世界#
#2020首屆頭條健康問答大賽#
#健康真相官#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