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孩子,但有時候看見他就煩!”
有償征稿,點擊查看
文|CD媽
本文由|CD爸媽()
授權發布
朋友小江,前兩天一起聚餐時悄么么地跟我們說,現在看著自己家孩子就煩,明知道吼孩子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想發火,但發完火內疚半天。
“我明明挺愛他的,但是你們知道我這兩天出現個什么念頭嗎,我后悔生他了,把我自己都嚇到了,我怕不是有什么大病吧?哈哈!”
她試圖用輕松的語氣掩蓋自己的焦慮,但都是當媽的,個中心酸又怎么會聽不出來。
說實話,不只是她,有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包括我自己。
那天弟弟非要自己盛飯,我擰不過他,就隨他去吧,但他畢竟還小,不小心摔破了碗。
我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用力把他抱到一邊,“都告訴你了你拿不住,非要自己拿,你想干嘛啊到底!”
看著他驚恐的小眼神,和馬上就要奪眶而出的眼淚,我突然陷入了自我懷疑,“2歲的孩子就是這樣啊,我應該明白的啊,我這是怎么了~”
接下來就是涌上心頭的悔意,一邊道歉一邊反思,那一整天的情緒都特別down。
明明很愛自己的孩子,也想要盡職盡責地帶好孩子,但是就會有那么一個階段,看到孩子稍微有一點不好就情緒爆發,然后陷入吼叫、自責、第二天接著吼的惡性循環中,覺得自己養育方式出了問題,不是一個好媽媽。
如果你也經歷著或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不要總是處于自責愧疚之中,更不用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
因為你可能只是進入了養育倦怠期。
看見孩子就煩,可能是“養育倦怠”
養孩子不可能一直各生歡喜,相看兩不厭的狀態最多持續2年,你就會從初為人父母的新鮮感中跳脫出來。
一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孩子總會有意料之外的搗亂、叛逆、不守規矩,加上日常瑣碎的吃喝拉撒...
如此高壓之下,情緒往往容易出現低落、崩潰、失控甚至抑郁等各種問題。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養育倦怠”。
比利時心理學教授,曾經對1723名父母做過一項養育調查,并得出結論:
養育倦怠是一種特殊環境下形成的,與養育情景相關的情緒失調。大約有8%--36%的父母,會出現養育倦怠的情況,且媽媽居多。
其實,倦怠期這個概念,最早出自于“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中有一個三維度理論模型,包括:
職業倦怠:
情感衰竭:沒有活力,對工作沒有熱情,感覺到自己的感情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
去人格化: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
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消極地評價自己,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
那如果把這幾個維度帶入到父母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養育倦怠其實也包含了這些方面:
養育倦怠:
情感衰竭:對帶孩子這件事失去熱情,每天都感到精疲力竭。
去人格化:對孩子的表現忽視、麻木、敷衍,不想要管他那么多。
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覺得自己帶不好孩子,懷疑自己的育兒方法,懷疑自己不是好父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繁重的養育壓力。
而這種壓力的來源,我把它歸結為三點。
一是隨時待命,24小時圍著孩子轉。
疲憊,是當媽以后最為深刻的一點感受。
體力上本來就不再是活力四射的“年輕人”,還要忍著身體的勞累喂奶、換尿布、陪玩、喂飯、哄睡...
全職媽媽,每天24小時待機,幾乎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
職場媽媽,工作上的事情已經消耗了大半精力,回家帶孩子的難度一點也不比工作少。
一天下來,沒有任何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這樣的日子,好像看不到頭。
二是養育者自己對于育兒的要求高。
要么就是過于“照本宣科”,比如母乳一定要喂到2歲、輔食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添加、一定要按照專家的建議照顧孩子的情緒...
要么就是覺得自己能搞定一切難題,對孩子有無限耐心,但偏偏玩具都組裝不好、孩子有一點磨蹭就忍不住爆發。
總之,就是一旦有什么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計劃和預期,就容易焦慮、自責、情緒崩潰。
三是缺乏來自家人的支持。
有太多的家庭,帶孩子好像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自己的公婆、伴侶,不僅不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育兒幫助,反而還會對媽媽的“工作”不理解。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全身心投入去照顧孩子,身心俱疲在所難免。
養育倦怠期該怎么度過
養育倦怠其實并不可怕,它也只是咱們育兒過程中的常見情緒,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它可以緩解,也可以避免。
如果你正在經歷或者擔心自己會有這樣的階段,倒不妨從現在開始改變。
一、不要用滿分父母來“綁架”自己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足夠好的媽媽”(Good )。
足夠好的媽媽不是為了孩子而完全犧牲自己的100分媽媽,而是更能顧及自身需要的60分媽媽。
要始終記得,我們媽媽這個身份之前,首先是一個人。我們也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被滿足后,才能有余力去承擔“媽媽”的責任。
我們可以偶爾“偷懶”,餓了,先給自己做頓飯吃;累了,就可以先不陪孩子玩,告訴孩子媽媽累了,需要休息一會兒。
也可以偶爾發脾氣,孩子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吼一次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樣孩子反而更能知道邊界在哪里不是嗎?
當你對自己沒有那么多的要求之后,你就放松下來了,也就不會那么容易陷入情緒困境。
養娃這件事上,滿則溢,盈則虧,60分的父母就已經足夠好了。
二、學會適時放手,養孩子也需要幫助
我始終覺得,帶孩子絕對不是“越能干越好”,我們可以偶爾缺席孩子的生活。
每天哪怕拿出半個小時,讓自己完全放空,去喝杯咖啡、躺著追追劇。
每周拿出半天也好,和閨蜜逛街、去做做按摩、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說句大家不愛聽的,我們有時候總是“圣母心理”作祟,但孩子其實沒有那么需要我們,就把孩子扔給爸爸帶,不會影響什么。
更何況,養孩子本來就不是咱一個人的事,讓家人帶,也不能說明我們這媽當得不合格。
相反,你只有適當依賴他們,家人才會更加懂得我們的邊界,懂得我們、孩子是需要他們的。
三、不斷學習,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說實話,每一次情緒的爆發,大多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范圍。
或者從根源上說,我們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單純地覺得這樣不對、不好、應該改正。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表現,都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比如:
弟弟非要自己拿碗盛飯,不就是2歲的執拗期嗎?
3、4歲的孩子為什么不愿意上幼兒園,是不是因為社交出現了難題?
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是不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你說的“5分鐘”是多久呢?
...
一旦我們了解了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的接納程度也就會升高,會更傾向于用對應的方法去幫助孩子,而不再產生源源不斷的親子沖突。
最后我想說,育兒一定是喜憂參半的,有滿心歡喜,就有心力交瘁。歡喜既然是正常的,心力交瘁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不用給自己那么大壓力,背著包袱前行,路只會越來越難走。
來源: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C爸媽”的低齡分隊,專注0-3歲寶寶的科學養育、疾病和心理知識,太多人只會你如何養孩子,卻沒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們,少走彎路!原文標題《“我愛我的孩子,但我看見他就煩,甚至后悔生了他!我是病了嗎?”》轉載已獲授權。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